出國留學人數從1978年的860人增加到2017年的60萬余人。改革開放40年來,各類出國留學人員累計已達519.49萬人。
40年來,共有313.2萬名留學人員回國,其中黨的十八大以來回國的占73.9%,形成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大規模“歸國潮”。
來華留學規模從1978年的1200余人增加到2017年的48萬余人,我國成為亞洲最大的留學目的國。
年過八旬的清華大學材料學院、機械工程學院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柳百成仍記得美國時間1978年12月27日那天,紐約機場的鎂光燈。
“我們一出關便看到報紙、電視臺的記者都來了,鎂光燈、照明燈照得機場大廳通亮。來自北京協和醫院的吳大夫代表大家用英語宣讀了在飛機上起草好的聲明,聲明最后幾句由我執筆:‘我們不僅為學習美國先進的科學技術而來,也是為促進中美兩國人民的友誼而來。’” 那一天,柳百成和51名中國學者以赴美訪問學者的身份,踏上了美國的土地。
留學潮與時代發展同行
1978年6月23日,在52名訪問學者抵達美國前,鄧小平作出了擴大派遣留學生的重要指示,明確提出:“要成千成萬地派,不是只派十個八個……要千方百計加快步伐,路子要越走越寬。”由此,拉開了中國教育對外開放的全新序幕。
10月7日,由時任北京大學校長的周培源任團長的赴美中國教育代表團抵達美國,“商談、落實1978-1979學年中美互派留學生的具體方案”。幾天后,在華盛頓的談判桌前,周培源在發言中說道:“獨立自主不是盲目排外,自力更生不是閉關自守……從本學年開始,我們將派遣大批科技人員和留學生出國進修和學習。派我們所需,學你們所長。”
兩個月后,52名訪問學者抵達美國。
數十年時光漫過,根據《2018美國門戶開放報告》, 2017/18學年,中國在美學生的數量相比上一學年增長了3.6%,占到全部國際生數量的33.2%,仍然是生源數量排名第一的國家。
40年,留學生群體既是中國改革開放進程的見證者,也是親歷者。隨著中國的發展和留學政策的變化,越來越多的中國學生負笈海外,匯成中國歷史上波瀾壯闊的留學潮。
教育部數據顯示,出國留學規模持續增長。出國留學人數從1978年的860人增加到2017年的60萬余人。改革開放40年來,各類出國留學人員累計已達519.49萬人。
隨著留學規模的不斷擴大,公派留學為主導、自費留學為主體的留學工作格局逐步形成。以2017年為例,國家公派出國留學全年派出3.12萬人,分赴94個國家,培養了一大批具有國際視野和競爭能力的緊缺人才和戰略后備人才。單位公派留學瞄準行業需求,派出人數達到3.59萬人,增幅119.71%。這一年,自費留學共54.13萬人,占出國留學總人數的88.97%。
2013年,就讀于武漢大學的劉源輝成功申請到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赴法國巴黎六大攻讀腫瘤醫學博士。得到國家公派資助讓劉源輝“感到自己很幸運”。
也是在2013年,畢業于山西某高校的王蕓登上了飛往英國倫敦的飛機。“那是我第一次坐飛機,我從來沒想過自己有出國留學的機會,感覺像做夢一樣。”王蕓是自費留學,“我們家在縣城里開了一個小超市,爸媽省吃儉用攢下的錢都給我留學用了。”
到英國后,王蕓發現,班上不少中國學生是工薪家庭。“我們這一代人運氣真的很好。”王蕓說。
留學打開了中國人走向世界的大門,是培養高層次人才、服務國家戰略的重要途徑,也是深化中外人文交流、提升國家軟實力的重要手段。
“回顧40年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歷史進程,教育在其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教育部部長陳寶生日前撰文指出,“教育對外開放全方位推進,教育成為我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的一張亮麗名片。”
理想抱負融入國家發展
與留學潮相呼應的是“歸國潮”, 海外求知,學成歸國成為越來越多出國留學人員的選擇。數據顯示,40年來,共有313.2萬名留學人員回國,其中黨的十八大以來占73.9%,形成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大規模“歸國潮”。
大批優秀留學歸國人員,成為中國科技、教育、經濟、文化等領域的領軍人物,為祖國的發展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上世紀70年代末,在美國求學期間,柳百成在一次和美國中學生的座談會上,美國中學生問柳百成:“對美國印象如何?”
“到美國后,我學到了很多先進的科技知識。”柳百成答。
“愿不愿意留在美國?”美國中學生又問。
柳百成唱了一首小時候學的英文歌來回應這個問題:“Home,Sweet Home”(《甜蜜的故鄉》)。
歌聲一落,全場鼓掌。回憶起這段經歷,柳百成說:“想到國家對我的培養、人民對我的期望,學成歸國、報效祖國,我的信念非常堅定。”
1981年,柳百成如期回國。歸國后,他帶領團隊在鑄造合金物理冶金學前沿領域取得一批創新成果,開辟了用多尺度建模與仿真技術提升傳統鑄造行業技術水平研究新領域……
前驅先路,篳路藍縷,踵其后者,賡續不輟。學成報國,是一代代留學生崇高的理想和抱負。
1999年12月,在美留學工作的李彥宏正在美國的家中打點行囊,準備回國創業。2000年初,百度在中關村正式成立。2005年8月5日,百度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如今,百度已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
“在國外的多個招聘場合,包括在美國硅谷,我一再說這樣一句話:伴隨著日新月異的用戶需求,對于全球的頂尖技術人才來說,中國將是他們實現‘技術改變世界’夢想的最佳舞臺。”李彥宏回顧自己創業歷程的這番話漸漸被時間印證。
比李彥宏歸國早3年的嚴望佳,1996年獲賓西法尼亞大學博士學位后,便回國創立啟明星辰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對創業領域的選擇,嚴望佳當時有自己的考慮:中國的互聯網雖然發展迅猛,但同時面臨著網絡安全技術相對滯后的問題。網絡安全技術需要長期摸索和積累,在某種意義上甚至是關系到國家發展的大事。
對當時做出回國創業的決定,嚴望佳如是說:“在那么多海歸中,我是平凡的一員,在生我養我的土地上為祖國服務,是一種真實的幸福。看到祖國日新月異的發展,誰也不愿意成為祖國歷史進程變化的觀望者。在我們心里都有一個情結,那就是創業報國。”
從政治、經濟到教育、文化等領域,都可見海歸的身影,以身許國、叩開地球之門的黃大年、 量子物理學家潘建偉……他們將個人理想融入國家發展。
在新一代中國留學生群體中,留學后選擇歸國的人數也在不斷攀升。在他們看來,正是中國的發展為海外學子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
正在法國讀書的劉源輝研究方向是肝癌,他希望把在法國研究期間取得的成果以及學到的本領帶回祖國,為祖國人民的健康福祉出一份力;已經回國工作的王蕓認為,國家發展和個人事業緊密相關。回國后,讓自己覺得更有歸屬感、幸福感和成就感。
“留學中國”品牌漸成
陳寶生指出,40年來,教育對外開放呈現出國留學與學成歸國同步擴大、來華留學與攻讀學位同步增長、“引進來”與“走出去”同步提高的局面。 來華留學規模從1978年的1200余人增加到2017年的48萬余人,我國成為亞洲最大的留學目的國。
來自教育部的數據顯示,2017年共有來自204個國家和地區的各類外國留學人員在全國935所高等院校學習,其中碩士和博士研究生共計約7.58萬人,比2016年增加18.62%。
來自尼日利亞的李克思今年9月成為首都師范大學的一名學生。之前,她已在北京學習了半年中文。但中華文化的魅力讓李克思在中國“一留再留”。“我不想止步于學會中文,更希望了解中國文化。只有這樣,才能說了解了中國。”
李克思還在課余報了古琴班,“希望在有限的時間內,多了解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
中國政府獎學金吸引力不斷提升,引領來華留學向高層次、高質量發展。以2017年為例,共有來自180個國家的5.86萬名中國政府獎學金生在華學習,占總數的11.97%。其中學歷生5.16萬人,占獎學金生總數的88.02%,碩博研究生合計4.08萬人,占獎學金生總數的69.57%,比2016年增加了20.06%。
來自非洲貝寧的木斯是中國政府獎學金獲得者、天津大學2018屆財務管理專業畢業生。“中國的發展速度非常快,高等教育的水平也越來越高,在中國讀書圓了自己的夢想。希望利用我在天大學到的知識和能力,為中非友誼和家鄉建設做些事情。”木斯說。
值得關注的是,來華留學生的學科分布更加合理,學習文科類專業的學生數量仍排名首位,占總人數的48.45%;學習工科、管理、理科、藝術、農學的學生數量增長明顯,同比增幅均超過20%。此外,2017年來華留學生中,自費生達43.06萬人,占總數的88.03%。
正在南開大學讀企業管理專業研究生的俄羅斯姑娘李婭就希望畢業后能留在中國。
說到自己和中國的緣分,李婭坦言來自朋友的描述——中國挺有意思,中文很有趣。高中畢業后,她有了學習中文的念頭,便申請到河北省燕山大學學習漢語。兩年后,課程結束,但李婭卻越來越喜歡中國,于是選擇留在燕山大學,成了國際貿易專業的一名本科生。
此外,隨著中國國際影響力的提升,越來越多的人對中國語言、中國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2004年起,中國開始探索在海外設立以教授漢語和傳播中華文化為宗旨的非營利性教育機構——孔子學院。
孔子學院創辦14年來,從語言入手,用文化交融,成為世界了解中國的一個重要窗口。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已有154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548所孔子學院和1193個中小學孔子課堂,各類面授學員累計1100萬人。
說到孔子學院,美國喬治梅森大學孔子學院的學生、今年66歲的戴擔義說:“孔子學院將中國與世界人民緊緊連在一起,促進了語言相通、民心相通,這是孔子學院對全人類的貢獻。”
英國謝菲爾德大學前校長、孔子學院總部理事會理事凱斯·博內特則將孔子學院比喻為橋梁:“孔子學院的中國教師和員工是優秀的民間大使,世界各地的社區民眾通過他們,感受到了中國的友善和奉獻。”
“孔子學院是中國教育改革開放、走向世界的產物,也是中國與世界各國教育交流合作的成功典范。”教育部副部長田學軍如是評價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