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力資源認為,員工忠誠度和薪酬制度有必然聯系。如果一個人工資低,他就渴望高薪,忠誠度就會越高。反之,薪水越高,就會喪失忠誠,更關注個人生活品質和內心真實的訴求,并因此喪失對工作的積極性。在人力資源圈子里,類似這種“員工薪資越低,忠誠度越高”的觀點層出不窮。那么,這種觀點真的正確嗎?人力資源專家表示,忠誠度和薪酬無關。
忠誠度這個詞語,在現在職場,談起來其實稍顯可笑。這種流行于上世紀的陳腐教條主義早應該被摒棄。這個詞本身就帶有強烈的階級尊卑意味,這種思想認為企業只會員工是天經地義的,員工應該無條件服從公司的各項正確的,甚至不正確的規定。
但世事變遷,一個世紀已經過去了。在這個時代,職場人強調團隊而非公司,強調伙伴而非員工,強調目標而非任務,這個時代,處處彰顯著關系平等和高度自由。
人不再是被管理和指揮的工具,而是一起協作和團結的伙伴。
在這個時代,只有當一個人真正把工作當成生活和追求的一部分,才能心甘情愿為一家公司工作。這樣的工作才是有價值的,這樣的團隊才是值得追隨和奉獻的。
當今職場,有多少公司招不來人,也留不住人,就有多少公司能留住人,即便待遇和平臺都差強人意。在創業公司中,有人愿意穿越大半個中國,僅僅為了獲得實習的機會,有人愿意每天加班到深夜自己打車回到郊外的家里,甚至周末還在公司工作,沒有加班費。這些人之所以這么拼,不過是因為喜歡這份工作罷了。
而因為這樣那樣的轉型,這些人會毫不顧忌地走,即便再高的工資,他們也會因為干的不順心而憤然離職。
這當然不是忠誠度能解釋的問題。
很多時候,目標、企業文化、團隊理念這些很虛的東西,確實是至關重要的,職業經理人也不例外。在一個功能文化的企業里,太過崇尚設計思維的人將難以生存;在一個離開辦公室都要打卡的公司里,喜歡彈性工作時間的人會很難熬;如果你身邊的人都在等著撈一把小的就走而你著眼于做大品牌,那么你也很難長期留下去。
管理學上的雙因素理論認為,工資、福利、工作環境等外在因素,屬于保健因素,可以使員工不至于不滿,但無法起到激勵作用。而能激勵員工的,是工作的內容、成就感、挑戰性,等等。只有員工發自內心地接受和認同一份工作,他才能發揮最大的工作熱情。
具體是什么呢?簡單來說:工作內容和興趣一致,團隊目標和理念一致,職業規劃與長期追求一致——這比任何薪酬激勵和忠誠度有效。
找工作不要太過看重高薪、清閑、行業前景,這些都是外在的,首先要明確你的方向和興趣,確認自己內心真正想做的事情,再挑選跟它們最接近的行業。否則,每天的8小時工作時間,對你來說將會十分難熬。
總而言之,忠誠度和薪資沒什么必然聯系,忠誠度這個早應該被摒棄的詞語,無須過多地討論,比忠誠度更有價值的,是個人與團隊追求的一致性。
既然無法用薪資留住人才,人力資源管理更應該強調認同感。只有讓員工認同企業文化,才能真正減少優秀人才的流失。
讓員工參與企業文化建立
很多人把企業文化以為是老板文化、高層文化,這是不全面的,企業文化并非只是高層的一己之見,而是整個企業的價值觀和行為方式,只有得到大家認同的企業文化,才是有價值的企業文化。要得到大家的認同,首先要征求大家的看法。企業高層管理者該當創造各種機會讓全體員工參與出去,單獨討論公司的文化,并將其與員工的日常任務分離起來,提出如何進行改善和進步,包括任務的流程和辦法,最后是本人該當怎樣做。
身先士卒
作為企業文化的建筑師,高層管理人員承當著企業文化建立最重要也最直接的任務,他們的一言一行都對企業文化的構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首先改變本人的觀念和作風,從大事做起,從身邊做起。
在思科,廣泛傳播著這樣一個故事,一位思科總部的員工看到他們的總裁錢珀思先生,大老遠地從街對面小跑著過來,這位員工后來才曉得,本來錢珀斯先生看到公司門口的停車位已滿,就把車停到街對面,但又有幾位重要的客人在等著他,所以他只好幾乎是小跑著回公司了。由于在思科,最好的停車位是留給員工的,管理人員哪怕是全球總裁也不享有特權。
理念故事化,故事理念化,并進行宣揚
把企業文化的理念變成活潑的寓言和故事,并進行宣揚。
蒙牛集團的企業文化強調合作,他們經過非洲大草原上“獅子與羚羊”的故事活潑的表現出來:黃昏醒來,獅子的想法是要跑過最慢的羚羊,而羚羊此時想的是跑過速度最快的獅子,“物競天擇、適者生活”,大自然的規律,關于企業的生活和發展同樣適用。
建立溝通渠道
企業理念要得到員工的認同,必需在企業的各個溝通渠道進行宣揚和闡釋,企業內刊、板報、宣揚欄、各種會議、研討會、局域網,都該當成為企業文化宣揚的工具,要讓員工深刻理解公司的文化是什么,怎樣做才符合公司的文化。
假如員工不能認同公司的文化,企業就會構成內訌,雖然每個人看起來都很有力氣,但由于方向不一致,所以招致企業的合力很小,在市場所作中顯得很軟弱。綜合來看,沒有強有力的企業文化,企業也就無法構成核心合作力,在競爭日益激烈的市場上,是無法立于不敗之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