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資本、醫療機構(包括體制內外),特別是幾百萬醫生,需要經歷一次大的陣痛、顛覆、變革、洗腦,中國醫療的新格局才可能重新構建。很多志懷高遠,欲沖出體制,以實現人生價值的創業醫生更是要解放思想,重鑄自我,涅槃重生。必須要把所有的路都堵死,就留一條路:走向市場!”2018年初,北京陸道培血液病醫院執行院長李定綱教授說。
作為民營醫療機構管理者,李定綱教授在中國醫療改革進程中探索出的經驗得失,及醫生解放、民營醫療發展的困境與機遇方面有著深刻、獨到的見解,在此與讀者分享。
成熟型醫生創業的成功率低于5%!
近年來,在國家政策的持續鼓勵以及醫界探索者的帶動下,中國迎來了醫生走向市場潮。對此,李定綱表示,中國醫療行業的改革開放時代來了,醫生沖出體制創新創業已經從暗流涌動,轉至今天的波瀾起伏、漸成趨勢了。
但與此同時,李定綱對于醫生創業潮也表示了擔憂:市場是一片汪洋大海,但不少醫生連游泳都不會,怎么到大海里去暢游?而真正能夠成功游到彼岸活下來發展的將是極少數。
那么醫生創業的成功率大概有多少呢?李定綱表示,即使是今天醫療市場經濟較為發達的南方,即使是醫生創業的正規軍(20年以上大三甲醫院臨床經驗,具有一定管理經驗),這些成熟性的醫療人才創業的成功率可能5%都難達到。
談及原因,李定綱坦言,“醫生是精英群體,醫學院畢業,很多醫生都是碩士、博士。但聰明的人并不一定能夠下海、駕船、并駛到彼岸。一旦上了船,連舵都不懂怎么使,尤其是對于市場的基本知識幾乎接近于零。因為70年來,一個原本是‘社會人’,并以自由執業為特色的醫生群體已經消失了。70年,應該至少有兩至三代體制內的醫生已不知市場為何物,這一去市場化基因的蛻變與經濟活動能力的失傳承,將是當前整個創業醫生群體面臨的空前挑戰。”
“醫生能不能辦醫,能不能成功,取決于其在市場里的生存能力。改革開放至今已近40年了,中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已經建立,各行各業都已走向市場。但醫療在這40年里基本未動,依舊是體制內的計劃經濟市場。而體制內的醫生已經習慣了鐵飯碗的生活方式,有水,有魚食,不愁吃喝,好不樂哉。而一旦醫生進入市場,則變化將地覆天翻。說市場如戰場一點不為過,但平民醫生與戰場戰士的角色則是完全不同的兩個群體。醫生進市場必須要接受培訓,經歷洗禮,要懂得適應政策的變化,價格的變動,以及如何做市場的定位、策劃、運作、品牌的打造等……而這些市場的基本能力則恰恰都是目前中國醫生們所欠缺的。”
“所以說,現在一些醫生有一顆噗噗跳動、熱血沸騰的、想走向市場的心,但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
李定綱表示,公立三甲醫院科主任從心動到行動,辦醫生集團,辦診所,辦醫院,這是和國際與時代的接軌,是一次順應社會經濟發展規律的回歸,是歷史的必然趨勢。也正是醫生創業的激情沖動與探索實踐,在未來20-30年,必將改寫中國的醫療格局。
民營醫院潮:將死掉一大批,留下些精華!
談及目前中國民營醫療發展的困境,李定綱表示,群龍不可無首,三軍不可無帥。中國民營醫療當前最缺優秀的管理者。長達70年醫療體制的去市場化歷史,使民營醫療發展正在經歷一個無智慧資源可承,無市場戰略可思,無管理理念可行的“斷代之痛”的必然過程。
“一些公立醫院院長在公立醫院時可謂如魚得水,而一旦離開公立醫院到私立醫院掌舵,往往是苦不堪言,敗績累累。非但大智慧不見,連小思路都稀缺,為什么?因為他們身上根本就不存在私立醫院管理的基因,斷代了!這道理很簡單,如果我們圈養老虎,圈內近親繁殖三代,三代后將老虎放歸山林,這種斷代基因的老虎能在野外生存下去嗎?”
這樣的狀況原因何在呢?李定綱表示,目前公立醫院的管理者本身就不是職業化的醫院經理人,更談不上有豐富成熟的醫療市場經驗,其成長過程在體制內,考核評價與任命行政都是組織部門決定的。而中層科主任一級的醫生手中均無人財物權,沒有參與行政決策的權利,而一般普通醫生就只有技術了。
據了解,目前中國基本上每一天開業5-6家民營醫院,但在李定綱看來,這些醫院基本上都敗在了市場上,盡見院堂空空,門可羅雀,開了五家死三家。
他坦言,現在民營醫院數量是增加了,但床位、服務量、手術、收入都沒怎么增加,這就是問題了。主要是領軍人才稀缺,千軍好借,一將難求。需要張強、萬峰這樣的三甲醫院專家把在體制內培育成功的體系在民營醫院進行復制。目前大多數醫生還是不能理解自己要成為社會人,自由執業的人,而是習慣了體制,甘愿做一輩子“單位人”。
“民營醫院要從補充角色轉變到與公立醫院形成競爭格局,我認為還需要至少五到十年的時間。未來會和西方發達國家接軌,最好的醫院、醫學院,會有一批是民營的。民營醫院會成熟起來,如果成熟的都沒有,只能說明還是處于早期,到了成長期會快速爆發,死掉一大批,留下一點點,但的確是精華留下來了。”
關于民營醫療的發展機遇,李定綱表示,民營醫院將從專科突破,一些有剛性需求、有市場的領域,比如白內障手術往往基層醫院做不了或做不好,這無疑就給了連鎖眼科醫院發展的好機會,一些日間手術的可復制性就比較強。另外,隨著放開二胎,對于婦兒、產科病床等缺口可謂巨大,民營可以趁虛而入。這些機遇是可遇不可求的,也是差異化的競爭優勢所在。
李定綱表示,民營醫院要發展,必須要有完善的支付體系保障。民營醫院必須力爭醫保支付體系的“平等待遇”,也要注重商保和國際保險市場的開發。因此建議,如果搞民營醫院創業、創新的話,觀念應該向商業保險等市場尋求機會,因為商保體系對先進的技術、創新的材料與新藥等常可支付覆蓋,而醫保是不支持的。未來很多民營醫院將在差異化、規模化、精細化、國際化等各個方向發展自身的業務領域。沒有完善的支付體系保障,民營醫院的發展將是不可持續的。
“如果還與醫保糾纏、就麻煩了。因此,必須跳出醫保的思維和框架,因為醫保是一個低水平的支付體系。如果跳不出來,就只能是低水平的思維和行為了。”
資本跨界投醫療,學費必須交!
不僅如此,在李定綱看來,醫院是一個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投資。而很多資本跨界搞醫療,但并不懂醫療。目前不少資本都激情沖動地進場了,當然,不用政府花錢來辦醫,是好事,但估計多是廣種薄收,甚至是顆粒無收。
李定綱表示,很多投資人、企業都是跨行業的,他們的優勢是懂市場,懂經濟規律,但不懂醫療,更不懂醫生。“目前的大型醫療資本,有一個致命的弱點,就是太自信,太自負了!認為資本可以主導一切,似乎可以無需尊重醫療的規律、產業的規律,不必尊重醫生這個醫療與醫改的主體了。如果自己不懂,是可以借外腦,用智囊的,盡管國內尚缺少醫療投資的優質智囊。但切不可認為去找幾個公立醫院院長、專家,甚至國外的咨詢公司就可以搞定一切了。事實上,這種思維與行為很難建設好民營醫院。這也是處在斷代之痛時代的一種無奈。必須在醫療資本市場的培育期里,讓熱情無知的資本在誤區中徘徊再徘徊,可以希望少付學費,但是不能不付。”
“由于優質的醫生資源95%左右都在體制內,體制外不足5%,甚至只有1-3%,于是資本、企業就把目光瞄準了體制內的大咖,大咖們頭頂上有很多光環,長期獨占優質資源,光環確實也有價值,因此,資本希望借助這些大咖的帶動作用來搞醫療。”
但李定綱坦言,由于一些大咖并沒有下海游泳的技能和經驗,下水就有可能被淹。“這是注定了,早在規律之中。但在處于初期階段,必須要讓這些投資人付學費,讓他們書寫很多失敗的教案,重新思考,從意義上來說,也是很有價值的。因此可以說改革初期階段,患者、醫生、院長、投資人、國家都要交學費的。”
需把民營醫院、社會資本逼上“華山一條道”!
對于近日國家層面禁止公立醫院與社會資本合辦營利性醫院的政策草案,李定綱表示,可以說,國家出臺這個政策其實是恰逢其時。不然這樣的所謂合作其實是踐踏了公平競爭的原則。
“如果國家不把口子關上,體系內掌握資源的人就會和資本聯手掠走最優質的資源;把這個口子堵上,就是應該讓民營醫院、社會資本華山一條道,闖出新路來!因為這是一種寄生型的發展,長不出參天大樹。長點小草還可以。”
并表示,“這其中還會滋生腐敗,院長和醫生們聯手找來資本,大家都有股權,譬如寧夏醫科大學總醫院管理層參股辦民營醫院事件。這就反應醫院管理者政治上不成熟,也沒有市場經驗,連政治都不懂。”
最后,李定綱表示,“因此,我覺得中國的資本、醫療機構(包括體制內外),特別是幾百萬醫生,必須經歷一次大的陣痛、顛覆、變革、洗腦,中國的醫療新的格局才能形成。對于有志走出體制的創業醫生們,必須徹底轉變觀念,去掉雜念,以壯士斷腕之志,堵死所有的路,就選華山一條路,就是走向市場。”
“這是一個比較長的過程,還需要重新洗牌,今后什么樣的醫生要留在國家隊?國家隊又需要給什么樣的待遇把這些醫生留住?省級隊、地方隊又如何留住人才?民營又該扮演怎樣的角色?這些都需要在付完學費后才能找到答案。”(轉載自HC3i中國數字醫療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