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忽略那些無用的事
添加時間:2017-11-28 10:57:34
瀏覽次數:
0
這有什么用?如果我不做一個和自己專業相關的工作,四年學習有什么用?
會不會浪費?能力三核的修煉如此之難,隔行如隔山,如果我好不容易修煉出來的能力,卻不干這個,會不會浪費?
知識—技能—才干構成了能力
這三個部分兼容性各自不同。知識是最沒有遷移能力的,即使你讀到了醫科博士,照樣也不一定會做麻婆豆腐,隔行如隔山,說的是知識的差距。
但是到了技能層面,事情變得不一樣了。大部分的職業都由70%的通用技能(如運營、執行、營銷、溝通、管理)和30%的專業技能組成。你完全可以把以前學到的技能,遷移到新的工作里使用,再加上新學習的技能,迅速上手。職業與職業之間并無太大的差距。
而到了才干層面,職業之間的界限完全被打破。不僅是職業的界限,工作中培養的才干會蔓延到你生活中的每一個方面,你不想使用都不行。
彼得德魯克在《管理的實踐》中說,他認真的研究了當時(1950s')的大學中所開設的課程,發現其中只有兩種對于培養管理者最有幫助,短篇小說寫作與詩歌鑒賞。詩歌幫助一個學生用感性的、富有想象力的方式去影響他人;而短篇小說的寫作則培養你那種對于人及人際的入微體察。詩歌和領導力、寫作和管理,雖然知識和技能都相差,但在才干上高度一致。毛澤東是個好詩人,丘吉爾和希特勒的畫都畫得不錯。
這就是為什么一個領域的高手很容易在其他方面也非常優秀的秘密,他們先在一個領域走到才干層面,然后再帶著這些才干與技能下來鳥瞰新領域的知識,自然是一通百通,就好比你站在17樓窗口鳥瞰過,在周邊的小區里面走,自然輕車熟路。
當你看到了能力的全貌,這個問題就會好回答得多 —— 大學的學科學習不僅讓你獲得了知識,還有相關的技能和才干——即使你完全不從事這個行業,技能和才干也能遷移出來,到其他工作。同時加速你在新的領域的知識學習速度。
我畢業于湖南大學土木系,從大一開始,我就不喜歡這門學問,也沒有獲得過什么好分數。畢業后,做了半年建筑工程師就徹底脫離了這個行業,再也未回去過。但回頭看去,我的確從建筑工程這門學問中獲得不少好處——這門學科帶給我理科學生的思考框架,工科學生的實用觀——這讓我在研究生涯的時候,一方面不會太文藝(我已經夠文藝的了),能區分科學和忽悠;一方面很注意實用的技術,我寧愿設計一個簡單卻能使用的模型,也不寧愿復雜得誰都不明白。
我大學時代的建筑施工圖還處于需要用手繪的時代,你需要用2B鉛筆畫根粗線墻體,然后用2H在外面一毫米的地方畫一根細線代表有抹灰,然后用3B的鉛筆在里面畫一根粗的代表鋼筋,最后還要在鋼筋和墻體之間點上點加上三角形,代表這里填滿混凝土——所有這一切都需要在鍵盤上不超過一個字母的寬度上完成。這個過程讓我每次恨不得拿起鉛筆出門插幾個人。有細節控的人光削個各種標號的鉛筆就能干個1小時。后來上班又開始每天12小時的AUTOCAD,這讓我今天在設計個PPT時,簡單得簡直要狂笑出來。我的MBTI老師一直好奇我作為一個ENFP(外向、直覺、感情、感知 一種人格測試的術語,簡單來說就是"偉大的激發者+著名的不靠譜者"),為什么對于細節、字號、顏色、字體有那么多設計要求。她認為這和我的人格不符。我會告訴這是我在一個格子里面每天改12小時設計圖,就因為一個破字號或者線條,就需要重新返工練出來的嗎?估計就是在那里,我人格分裂了,一個說"我要做偉大的激發者!"。一個說"別瞎想,圖又來啦、你還是靠譜點吧"。
那年我20,完全不理解什么能力三核。當時的我對于未來全無規劃,也不知道練習AUTOCAD對于未來到底有什么用。只有一個樸素的信念,只要你認真做事情,總是有用的。
推而廣之,其實何嘗有任何一件事是白費呢?我寫詩歌要做文藝青年,寫長信和遠方的女孩談戀愛,到今天成為我的文字啟蒙。我和小明,王伯騎單車從長沙到北京,期間困難糾紛無數,這算是一次深遠的團隊組建;很多人夸新精英的戰略布局穩健,項目雖然慢但是有一個是一個精品,他們不知道我當年打《星際爭霸》是使神族的嗎?什么時候防守,什么時候進攻,什么時候攀科技樹,什么時候開分基地(公司),都有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