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復性勞動占比越高的工作,越難以及時應對危機。就像溫水里的青蛙,當行業有動蕩,或者公司一變革,甚至跟直屬領導關系惡化,分分鐘就要面臨職場危機。這個世界屬于有心人,本文提出了4點破解困境的思路,供參考。
如果你是一個有進取心的職場人,請一定要小心所謂的“重復性勞動”,這可是大多數職場危機的罪魁禍首。
什么叫“重復性勞動”?
你也許會以為,重復性勞動是指那些主要以體力完成的工作,送外賣、發傳單,或者,摻雜少部分腦力的工作,比如說測繪,就是重復的測量和繪圖;采購,就是天天和供應商談判,節約成本控制預算。
其實不是,即使是某些高強度的腦力工作,依然算是重復性勞動。
比如,被大家認為重復性較低的銷售,其實時間長了,也會按固定套路,把銷售流程當做例行公事走完。
日復一日的重復性勞動,工作越來越熟練,但成長越來越緩慢。
而現在,輪到90后了。
我的侄女小姜,90年生人,畢業后在一家電力設計院做造價咨詢。
前些年國家大力投入基建,活兒多加班多獎金也多,可現在基建投資萎縮,沒活兒干只能拿個基本工資。小姜說,時間倒是一大把了,可惜扣掉房租剩不了幾個錢,平時看個電影吃個飯,還要猶豫半天。
小姜本想跳槽,偷偷面了幾家后,發現每次到第一面就結束了:人家覺得她會的太少,薪水要的還挺高。
電話里,小姑娘對自己無比失望:“叔,其實我自己都知道,就像人家說的,我真的是把一年就學會的東西,用了整整五六年啊!”
小姜這樣的職場人,你也認識很多吧?
反正我認識的大多數90后,沒網上講的那么佛系,他們也像80后那樣相信個人奮斗,對事業有追求,對生活有盼頭。
可是,殘酷現實讓他們慢慢意識到,自己正在像當年的80后那樣,在“重復性勞動”的溫水里慢慢變成青蛙,行業有動蕩,或者公司一變革,甚至跟直屬領導關系惡化,分分鐘面臨降薪裁員,遠大前程秒變職場危機。
所以今天這篇文章,我專門談一下怎樣破解職場“重復性勞動”,總結為4個問題:
勞動是否有外延性?
方案是否有系統性?
能力可否被工具化?
價值是否在資源化?
看完之后請你仔細觀察周圍,同樣的活兒,有人完成得中規中矩,有人完成得出其不意。
同樣是打工,有人的成長必然遭遇天花板,而還有些人的職業發展,是一條斜率陡得多的曲線。
請90后的你,能耐心看完這4點,不再重蹈前輩們的覆轍。
勞動是否有外延性?
我經常買書,慢慢的書柜放不下了,有一次從小區附近的地鐵口,找回來一個看著挺憨厚的小伙子,幫我在墻上鉆孔裝隔板。
就聽見屋里“轟轟轟”一頓電鉆響,一會兒沒動靜了。又過了會兒我走進去,看見他在掃地。
再抬頭一看,哎喲,不光隔板裝好了,他還帶著毛巾把隔板擦干凈,我本來在地上堆得亂七八糟的書,也被他放在隔板上,碼得整整齊齊。
我開玩笑,說小伙子可以了,地不用掃了,不然我還得付你掃地的錢。
他又笑笑,說地剛掃干凈了,大哥您不用付我掃地錢,下回還有鉆孔的活兒,還有抹膩子、打墻砌墻啥的,直接找我就行,這是我電話。
喲,還遞過來一張名片。
雖然我后來沒找過他,不過有次聽小區里鄰居說要重新把陽臺的防水做一下,就推薦了他,聽說做完鄰居也很滿意。
這個小伙子,做的是不是“重復性勞動”?
當然是了,而且技術含量并不高。
可是,在本職工作(鉆孔)已經很難和其他人拉開差距的時候,他選擇為自己的服務擴展了外延。
給“重復性勞動”添上體貼度和個性化。也給自己的手藝和品牌,帶來附加價值。
我在文章里經常說,這個世界屬于有心人,人和人的區別大多數時候,并不是誰比誰有背景,誰比誰更聰明,而是,誰比誰更用心。
有小保姆從簡單的家務,到幫主人買菜,記賬,沖茶泡咖啡,再到學做飯菜,主人用市場價的兩倍工資挽留。
有前臺小妹除了日常的行政工作,還積極學習產品知識,爭取實踐機會,慢慢成為銷售部門的明星員工。
你看,如何在一點一滴的“重復性勞動”中,用心思考對方究竟要什么,關心什么,擔心什么,盡可能為自己的產品或服務增加外延的價值,才是積極面對“重復性勞動”的正確態度。
方案是否有系統性?
做公司內部培訓時,我曾經向員工推薦過管理大師彼得·圣吉的經典商業教材《第五項修煉》,要求一定要精讀里面關于系統性思維的一章。
什么是“系統性思維”?
一名員工課后的總結,我覺得很到位:
"意識到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系,并學會在系統之外的更大系統中,去尋找解決途徑。"
剛才談到的“外延性”,是立足自己的單一工作,同時增加外延服務的價值。
而“系統性”則是聚焦工作本身,卻不按常規的“重復性”流程,加入更多系統外的變量,盤活系統內的資源。
我剛買房那陣子,在同一個小區租房子,打算花一年時間裝修和敞放新房。
房產中介是個黑黑瘦瘦的小女孩小孟,她幫我找了一個房子,房東在小區里有兩套房,自住一套,出租一套。很快看完房,價格、車位、付款方式都談妥了。
臨簽約的前兩天,小孟忽然給我電話,說房東兒子從外地開車回來,需要有地方停車,所以車位不能租給我,房子租金扣掉車位那部分就行。
我當然不同意,當初選擇他家房子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不但帶車位(我們小區車位緊張),而且車位就在房子下樓的電梯旁邊,非常方便。
小孟只好去回復房東。
又過了兩天,小孟電話通知我簽約,我問她車位的事,她說,房東運氣太好了,剛好碰到有人出租,已經解決了。
哦,那還真是運氣好,我也沒多問了。
住進去兩個月后,有一次去物管中心交物管費時,我才無意中聽說了上回小孟搞定車位的玄機。
原來,她把租車位的價格主動抬高100,然后自掏腰包每個月貼這100,幫房東兒子租了一年,自己一共貼了1200塊錢!
你可能會想,那不是虧了嗎?
我當時也是這樣想的。后來才知道,那會兒小孟正在沖刺全年業績第一,就差我這套房了,沖下來公司給發好幾萬獎金呢,1200塊算什么呀?
精不精彩?厲不厲害?
我是銷售出身,也算是久經沙場,當時聽到小孟這個操作,忍不住暗暗咋舌。
我想起她那個黑黑瘦瘦的樣子,簡直不可想象,在房產中介這種高“重復性勞動”的職位,小孟真的是系統性思維的高手。
她沒有因為突發情況就放棄,而是考慮“租房交易系統”之外的資源,綜合分析,作出適當犧牲,去贏得更大的利益。
那么你呢?面對手頭的工作,你是每次按照常規套路,行就行,不行就隨它去,還是千方百計去尋找“系統之外”的資源,來幫助自己完成任務呢?
換句話說,你的方案有“系統性”嗎?
能力可否被工具化?
一片農田,要求最快時間把秧插完,還要保證質量,你是去請教一位老農民呢,還是買本插秧的書回家自己看呢?
正確答案是:借一臺插秧機。
面對“重復性勞動”,光提高自身效率有用嗎?沒有。因為無論你怎么提高,也只是從一個插秧的新手,變成一個經驗豐富的老農,而且,還要花費數十年的時間。
即便如此,你插秧的速度,也和插秧機完全不在一個量級。
你兩天完成的工作,機器只需要三小時。
這就是“重復性勞動”常常讓人忽略的一點:你的能力其實可以被“工具化”。
我記得小學時候,班上有同學的媽媽在銀行上班,每年都要舉行“點鈔比賽”,點得又準又快的,還能拿名次贏福利。
現在呢,點鈔機大量應用,點鈔快的職員不再具有優勢,人和人之間也不需要比賽點鈔了。
還是拿銀行業舉例。
ATM機在上世紀90年代引進國內,既方便又快捷,存取款等業務被ATM機“工具化”,大量人力被解放(淘汰)。
而今年3月,主業是為銀行提供ATM機服務的新三板公司維珍創意,去年營業收入同比下降60.74%,凈利潤同比下降90.68%。
為什么?因為大家都不太用紙幣了,當初的先進工具ATM機正在逐漸退出歷史舞臺,淘汰掉它的,是更加先進的工具:互聯網,帶來的無現金支付方式。
如果你的工作中存在大量的“重復性勞動”,請務必充分利用工具。
比如Excel,可以簡化大量的統計分析工作。
比如思維導圖軟件,省去了許多文檔編輯和整理的時間。
比如各種項目管理軟件、語音翻錄軟件、語法檢查器、圖片編譯器……
會使用工具的人,正在將不會使用,甚至不知道還可以使用工具的人,遠遠甩在身后。
盡可能把你的能力“工具化”,從“重復性勞動”中解放出自己的時間。
那么,節省出來的時間用來干嘛呢?
再往下看。
價值是否在資源化?
前些天,國內創投圈傳出一條重磅新聞:陸奇加入YC。
陸奇是誰?
1996年從卡內基·梅隆大學獲得博士學位,陸續加入IBM,雅虎,微軟,直至升任微軟全球執行副總裁,成為迄今為止,美國科技圈職位最高的華人高管。
從百度副董事長的位置上離開3個月后,今年8月14日,陸奇加入YC,成為YC中國的創始人。
YC曾投資Dropbox、Airbnb等獨角獸公司,是硅谷最為成功的孵化器。
那么問題來了,YC為什么會選擇陸奇?
圈子里的人都知道,像陸奇這樣的人物,創造的價值已經不能僅僅用“能力”來描述,而要用到另外一個詞:“資源”。
他的價值已經“資源化”了。
就像有評論所說,陸奇的光環效應,在團隊組建上正在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N多行業大咖都在打聽陸奇的招聘渠道。
“人物真正的影響力、領導力,在于脫離平臺標簽后,依然有大批牛人追逐。”
不光如此,未來YC中國在國內的各項業務開展,也一定會因為陸奇這個名字,在人脈、資金、項目、政策……上面,得到極大的便利。
是不是很牛?
是很牛,不過,太難了。
好消息是,你不需要成為陸奇,依然可以往這些方向努力:
足不出戶,就有老客戶電話來談下訂單。
行業里任何一個環節,都有人愿意和你交換信息,成為你的信息源。
成為團隊的核心,有人愿意跳槽追隨你。
成為技術發展某個方向上,有資格有份量的話事人。
別人見不到的人,你能見到。
別人沒有的電話號碼,你能隨時打通。
……
這就是我真正想說的:
一個人在職場上進階的終極目標,就是依靠工具解放出自己的時間,學會調用系統外部的資源,同時拓展價值外延,并最終讓自己的價值“資源化”。
那個時候,你出賣的不再是不可復制的時間,而是附加在你身上的各種資源。
任何時候想跳槽或單干,放出風去,就能接到四周拋來的橄欖枝。
不再有“重復勞動”,只有“稀缺價值”。
無論曾經的70后、80后,還是現在的90后,甚至未來的00后,只有不再沉迷于“重復性勞動”帶來的輕松和安全感,你才能真正避開職場危機,贏得職業生涯的競爭。
而任何沒有方向、沒有策略的努力,都必然造就出溫水青蛙,最終坐以待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