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也不曾料到,在貿易戰逐漸呈現緩和的勢頭時,形勢竟然急轉直下,美國驟然對中興通訊痛下制裁,而且讓這個中國標桿型的高新技術企業遭受“一劍封喉”的重創。
美國發動貿易站的陰謀不得而知,貿易戰未來會如何發展,我們也無法預測,但中興通訊遭受制裁后面臨的困境,卻暴露了國內絕大多數行業大而不強、富而不立的短板,值得我們每個國人深思。
醫療行業,是與科技發展聯系最緊密、享受科技發展福利最多的行業之一。可以說科技發展一小步,醫學進步一大步。科技發展伴隨的新藥品、新器械、新機器、新設備的出現,科技創新引發的治療方法、治療途徑、治療理念的改變,無不在推動著醫療水平日新月異地向前發展。
中國有著全世界任何國家無法比擬的人口基數和病人總數,也有著任何國家無法匹敵的醫院數量和規模體量。雖然總體醫療水平與西方發達國家尚有差距,但值得自豪的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的醫療水平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和提升,現在,部分一線城市或者個別大型醫院的醫療水平已經能和歐美發達國家相提并論、甚至互相媲美。
但是,必須意識到,這種醫療水平的快速發展,很大程度是建立在大型設備的購買、新型器械的購置、創新藥物的引進、治療觀念的移植基礎之上的。我們使用的所謂的先進的監護儀、呼吸機、影像設備、成像系統、手術器械、甚至手術燈、手術床等器械設備絕大部分都依賴進口;臨床上需求迫切的新型抗生素、抗癌藥、靶向藥、免疫藥等藥品藥物絕大部分也都是來自國外,自主研發、具有獨立知識產權的可謂是鳳毛麟角。
甚至,我們臨床上沿用的治療標準、治療規范、臨床指南多數都是參考歐美等西方發達國家,雖然很多專業也制定了中國的臨床規范和專家共識,但多是照搬國際的指南推薦,在此基礎上進行的修修改改。雖然,我們明知東西方在人種上有差異、治療反應上有差別,但由于沒有自己的數據,在討論治療方案的時候,也只能套用國際上的標準。
無法想象,如果醫療行業也遭受西方國家的技術封鎖,我們的臨床醫療將會遭遇怎樣的困境?有時也很困惑,我們有那么多的醫療從業人員和醫藥研究人員,為什么制造不出質量過關的設備,研發不出療效確切的藥物?我們有那么多的病人,有那么多規模超大甚至航母級別的大型醫院,為什么居然拿不出自己的數據,制定不出自己的行業標準?
其實,我們本土的醫藥企業并不少,個別領域同類的藥物和器械甚至有好幾家、十數家廠家都在生產。只可惜,優秀的企業并不多。大部分企業熱衷于做一些低成本的仿冒仿制,把重心放在公關和銷售上,追求短期的銷量和利潤,不注重長遠謀劃和研發投入,其產品質量可想而知。
作為有愛國情懷的臨床醫生,我相信每一個人都愿意支持國產,都樂于看到本土企業崛起。只是醫療無小事,產品質量不過關,用在病人身上就是置病人于險境,就是拿病人的生命當兒戲。
縫針的時候,針突然斷了,不僅影響手術進程,更重要的是還得到處找針,能找到還好,找不到還要背負一輩子的陰影;打結的時候,線突然斷了,表淺組織還好,大不了換根線重新縫合打結,要是關鍵位置呢,要是剛好是在結扎大血管呢,豈不讓人急出一身大汗?吻合的時候,吻合釘咬合不緊密,吻合口有漏氣還在滲血,術中發現了倒還好,可以千方百計手工縫合加固,要是沒有發現呢,術后豈不是要發生出血,還有吻合口瘺?
因為國產醫藥產品質量問題吃暗虧、甚至惹上糾紛、官司的臨床醫生并不在少數。我相信,現在還在臨床上使用進口器械或藥品的醫生內心肯定都有滿腹的委屈和苦水。誰不想支持國產?誰不想為病人節約費用?只是價廉絕不能以犧牲質量為前提,這是治病救命,不是交易買賣,一旦出問題,就是一條鮮活的生命啊。
如何改變這種現狀,培育出優秀的本土企業,與國際醫藥巨頭抗衡,為臨床提供物廉價美、質量可靠、患者歡迎、醫生放心的醫藥產品,擺脫對國外技術的依賴,需要醫藥從業人員的努力,需要時間的沉淀和積累,也需要管理層的大智慧。
中興事件發生后,有憂患意識的醫學大家已經開始反省,痛批現行醫院的管理和運行體制,并直言國內很多醫院的醫生缺乏工匠精神。
其實,宣傳弘揚工匠精神并沒有錯,因為一件工作只有把它當成事業來做,全身心的投入,持之以恒堅持不懈,才能干出樂趣、干出品牌、干出成效。
但是,我想說的是,中國并不缺乏工匠精神的醫生,中國的醫生也不缺乏工匠精神。
我認識一個外科醫生,當年他的胰腺手術就已經非常漂亮,可以說是行云流水酣暢淋漓。之后,他去日本學習了一段時間,回來后風格理念大變,手術做成了“鬼見愁”。以前他三、四個小時就能做完的手術現在做成了六、七個小時,手術室的護士都怕跟他同臺,因為,一上他的手術就不知什么時候能下來。
會騎車的人都知道,自行車會騎快并不是什么難事,但能騎得很慢,一定需要高超的技藝。做手術也是一樣,能把原來做快的手術做慢下來,一定是考慮到了方方面面,把手術做到了極致。
只可惜我后來沒有機會觀看他的手術,實為憾事。但是,在胃腸外科專業,我知道國內有幾位大咖手術做得極為細致。在學術會議手術直播的時候,我也現場觀摩學習過他們的手術,的確是條分縷析、精雕細琢,讓人印象深刻。
其實,具有工匠精神的醫生并不在少數,就我認識或接觸的醫生中,很多人都非常敬業,對工作充滿激情,對技術精益求精,而且不乏創新開拓精神。
學醫是一種非常高尚的選擇,尤其是中國現行的環境之下,學醫待遇不高,醫患關系又不那么融洽,能夠選擇學醫并堅持下來的人都是有理想有信念的社會精英,都抱著一顆治病救人懸壺濟世的仁心,都秉承一個救死扶傷為人民服務的信念。
客觀地說,若不是還堅守著從醫行善的初衷,懷揣著對技術精益求精的追求,誰還會拿著與付出極不相稱的工資,沒日沒夜廢寢忘食地工作,甚至周末還在趕場各種會議學習充電?
君不見,在臨床上,女人當男人使,男人當牲口使的現象比比皆是;5加2、白加黑全天候上班連軸轉的情況是家常便飯。因為工作量超負荷,醫生累死、猝死的事件也是每月都有發生。試問,為了工作,連休息時間都放棄,甚至連性命都搭上的群體還能說沒有工匠精神嗎?
曾經有病人抱怨,進醫院看病就像進了工廠的生產車間,像產品一樣被流水線上的醫生擺弄過來擺弄過去,手法雖然嫻熟但很粗糙。
病人抱怨不無道理,但是,有誰知道,醫生的心里其實更苦。
醫院里面一堆的病人等著手術,醫院外面一隊的病人等著入院。你不加快節奏,即使醫院里的病人不催你,醫院外的病人也要催你,甚至拐彎抹角的通過各種關系給你打招呼施壓;而且,即使病人不催你,醫院對床位周轉率、平均住院日都有考核。你是想等著病人投訴呢,還是想等著領導克扣獎金?
近年來,很多醫院規模的擴張和體量的增大已經遠遠超出了臨床醫生所能承受的水平。醫院越建越大,病床越來越多,但醫生的數量卻嚴重不足。在工作量的驅使和經濟大棒的指揮下,醫生不得不像陀螺一樣不停歇地高負荷運轉。
不僅如此,還有科研、學術的壓力,而且每個年度都有考核。
其實,也不是醫生不想寫文章、搞科研。寫文章,職稱晉升上有便利;搞科研,學術競爭上也有優勢,何樂而不為?只是,這邊要拼命工作養家糊口,那邊要照顧父母照料兒女,大家都是血肉之軀,哪來那么多的精力和時間?
中國的醫生群體其實已經非常努力,甚至在個別醫院個別專業用拼命來形容都不為過。雖然說,中華名族的崛起每個炎黃子孫都有責任和擔當,我國醫療行業的進步和發展每個醫療從業人員都義不容辭無可推卸,但是把中西方醫療水平差距的責任歸咎于中國醫生的不敬業、不努力,謂其缺乏工匠精神真的并不合適。
科技創新,尤其是核心技術的攻關,需要個體的主觀努力,更需要環境的呵護培育。如何營造一個寬松的環境,解除醫生的后顧之憂,充分調動醫生的積極性,讓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和創新當中,是全社會都要思考的問題。
如果說前面的高山注定要徒步翻越,一定要讓大家輕裝前行。
中興制裁事件,像一記警鐘,敲醒睡夢中的人們,讓大家好好的來審視一下我們貌似強大的軀體,哪些是滿蓄力量的肌肉,哪些是虛張聲勢的脂肪?或許,這也是一個契機,讓我們靜下心來思考,未來的路到底應該怎么走,怎樣才能把臨床醫療做精做細、做大做強?(轉載自HC3i中國數字醫療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