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心理學中講到一個概念,叫做從眾。什么叫從眾呢?就是隨大溜,大家都這樣認為,所以我也這樣吧,這樣才安全,至少我和大多數人一樣。“與群體保持一致”以免受到排擠,得到人們的接納,或者獲得人們的贊賞。那么,職場老好人心中有一個聲音就是:大家都不喜歡自私鬼,自私的人不討人喜歡!所以,你覺得自己也不能做一個自私的人。
為自己著想=自私?
親愛的,你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你是不是把為自己考慮與自私劃等號了?!
當我們身處一個事事以集體為重,集體利益大于個人利益的社會主流文化中的時候,你不自然的就會把為他人犧牲做為一種美德去追求,而為他人犧牲恰與人的天性相違背——人活著的目的是為了生存和繁衍,當他人的事情損害到你的利益的時候,你還不敢跟對方說NO,其實相當于你在放棄自己的權利(自己替別人剝奪你生而為人的權利,你把自己放在了低人一等的位置上)。優先服務于他人而讓自己產生了潛在的道德優越感,這種舍己為人會讓人在心理上產生一種類似圣人般的自我美好評價,會有一個美化自己的幻覺,會有一種潛在的心理暗示,看我如此之好,具有良好的美德,人人都會愛我。
這似乎是一個人性和神性的矛盾,正是這個矛盾讓老好人們陷入一種自我虧待的模式中不能自撥。
自我虧待有不同的表現
第一種:取悅討好型。希望得到所有人的認可,不管這人對我而言其重要程度有多少,我也不能讓他說我不好!當我能滿足他人的期待的時候,他就會覺得我好。
第二種:無私型。盲目利他,只要是事就往自己事上背,別人的事兒,自己的事兒,只要看到了或者別人張嘴求助,就都是自己的事兒。參看某年春晚郭冬臨的小品《有事兒您說話》。
第三種:回避型。回避型在自己的利益受到侵害的時候,因為害怕起沖突而不敢表達自己的憤怒,轉而采取了回避的方式,用一套自我安慰的方法:我是個有素質的人不和爛人一般見識,以此壓抑了憤怒。這其實只不過是自己利益受損后卻無能為力給自己的一針安慰劑。常此以往會損害身心健康的!
其實你心里清楚的很,那些讓你看不過眼的“自私鬼”,個個都活得自在逍遙,好像他們特別不要臉,但是卻日子過得特別滋潤。
正所謂有高貴,就有低賤。你可能不知道,正是你的自我虧待,喂養了一部分人的欺人太甚!
哭天搶地抱怨他人沒德性解決不了實際問題。道德的標尺素來也只能用來自律,法律才是規范社會行為的準繩。偏偏你所遇之人所做的事情又不至于犯法,你也覺得真心是PK不過。
樹立良好的“自私”觀念以及自利行為
這里教老好人們幾個小方法,希望能幫你們樹立良好的“自私”觀念以及自利行為,反復多練習幾次會有些效果:
1、用理性分清主次,哪些事情對自己重要,排在第一位,哪怕是要得罪人(你放心,沒了你的相助他也死不了!)具體用到的工具可以參看生命之花的用法,找到你的重心,牽記哪些事情對你來說是重要的,把那些不相關的事情就往后排吧。
2、區分真正的問題還是別人懶得做推給你的爛事。在細小的工作或是生活事務中,那些明明是查個百度、打個電話、自己跑趟腿就能做的事情,你就別再替人家勞心勞力了,告訴他自己去辦吧,實在在難纏拼命央求的,告訴他解決方案,上他去落地執行。
3、學會說不,說著說著就習慣了。“當好人當出毛病了”——其實是你自己把自己架到了圣人的位置下不來了。試著去說“不”,學會適當的表達拒絕:給出理由,告訴對方雖有助人的心,卻沒有助人的時間和精力。就是這么簡單,不用再加那句“還要請你原諒”的自虐的話了!事情沒有那么復雜,幫和不幫都是你的權利。
4、做關鍵而又重要的事情。看上去這條和第一條類似,其實還是有些差別的。這條其實是在告訴“老好人”們去做那些能讓你鍛煉和提升核心競爭力的事情,讓自己變成真正重要的人——如果談判這事兒沒了你定單拿不下來,這事又在你職責范圍之內,一定要做,還要做好!把精力省下去辦那些符合自己目標的大事吧。
當老好人是個“病”,治起來需要時間和勇氣,需要
克服一些心理的障礙還要調整信念,當然還要有策略和方法,話要怎么說也是要看水平的。不過堅持不懈的在平日里就練習著拒絕那些不該傷害你利益的事情,你慢慢就會好起來,記住職場上,“自私”一點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