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得說,這不是一本勵志書,也不是一本會直接告訴你答案的書。
優酷上,有個同名的 TED 演講,強烈推薦。演講者,也是這本書的主要作者——克萊頓-克里斯坦森。他同時也是《創新者的窘境》、《創新者的解答》等書的作者。
序言部分,作者舉了一個例子:
大學畢業5周年聚會上,同學們出席率很高,每個人看上去也是光鮮亮麗;到了10周年聚會,有些人缺席了,其中一些出了一些狀況,例如:事業失敗、犯罪、離婚。
這是為什么呢?事業失敗、犯罪或者離婚,顯然不是你想要的。如何避免這些的發生,也是這本書試圖引導你去思考的。
思考,要過程還是結果?
以編程為例,編程中,常會遇到自己不懂的問題。這個時候,你會很自然的去請教別人或者自行 Google。通過別人或者 Google,你解決了問題。之后呢?你還會繼續思考嗎?
不去思考,可以有很多理由:deadline 要到了,沒時間;下次再遇到,就 ctrl+v 下嘛……
作者的觀點是,思考過程比結果重要。你呢?
理論的價值
常會聽到這句話:理論指導實踐。可是,這句話的潛在含義,想過沒有?至少我沒有。編程,我可能更傾向于從實踐中學習,而不是先去學習理論。這樣會有什么問題?
試錯的成本很高!原本一個簡單的問題,可能需要試錯N次才能搞定。
理論為什么有價值?作者的回答是:它能解釋將要發生什么,甚至在你親身經歷之前就能告訴你將要發生的情況。
你為什么想做管理者?
做了幾年編程,不少人想從事管理。可是,為什么想做管理者?你想過沒有?
作者結合自己的經歷,給出的理由是:如果你想幫助別人,就要做管理者。如果干得好,管理者是最崇高的職業之一。
幫助別人!
呵呵!你能幫助別人嗎?編程經驗?人生閱歷?從這個角度上說,我們身邊的大部分管理者都不合格。
作為管理者,你可以為你的下屬帶來什么?公司會倒閉,人員會流失。你最終能給別人留下的是什么?
驗證假設
如果你看過《精益創業》,你應該知道什么叫做“驗證假設”。作者提供了一個驗證假設的思考框架。舉例來說,比如:
你有個朋友想到一個 idea,因為你會編程,他告訴你說,兄弟,咱們一起干吧!你是同意呢?還是拒絕呢?
還有更好的方法,你可以問他:兄弟,你這個 idea,都做了什么假設?你準備為驗證這些假設做些什么?如果他回答不了,呵呵,你懂的。
如果你是管理者,這個思考框架的價值更大。
想乘涼?先種樹!
這個道理很簡單,用不著過多解釋。可我們卻常在做一些與之相悖的事情,比如,大家都挺崇拜編程“牛人”,閑聊中,也喜歡拿一些“牛人”說事。可是別忘了,有因才有果。別人在苦心練劍的時候,你不知在哪里happy呢。等到了“華山論劍”的時候,只能感嘆:唉,高手真多!
學習、工作上如此,生活上呢?同樣如此。
我們內心深處,恐怕沒幾個人會認為親情、友情不重要。可是,你有多久沒和父母、兄弟姐妹們好好聊聊天了?你又有多久沒和鐵哥們好好敘敘舊了?
你給的是對方想要的嗎?
這句話,可以用在很多地方。你實現了一個功能,從功能性上說,完全沒問題。但是呢?用戶體驗不太好。
這個時候,產品經理可能會過來跟你說,兄弟,這東西,用戶壓根沒法用啊。你辛辛苦苦做完了,結果別人還說“沒法用”,你自然不爽。是改呢?還是不改?這是個問題。可是反過來想想,我們為什么要做這個功能?如果我們做的這個功能,壓根不是用戶想要的,那我們給了用戶又有什么意義呢?
換位思考,從用戶角度出發。這是我們需要思考的。
你的核心競爭力是什么?
此時此刻,你可能正在iPhone上看這篇文章。
Designed by Apple in California, Assembled in China.
沒錯,這里Design是核心競爭力。我們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呢?
沒有核心競爭力會導致什么后果?作者舉了戴爾的例子。戴爾以外包的形式,一次次地將硬件生產交給華碩。沒錯,因為外包帶來的生產成本的降低,利潤更高了。
可是,現在,華碩有了自己的電腦品牌。戴爾呢?
做什么?怎么做?為什么做?
作者在書中,沒直接這么說。分別用的是另外三個詞:資源、應用流程、價值取向。資源是你所利用的東西,應用流程是你做事的方式,價值取向是你做事的動機。
這三者之間有何關系?孰輕孰重?
作者舉了興趣班(夏令營)的例子。可憐天下父母心,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家長為孩子報個各種各樣的興趣班。可是,孩子在上這些興趣班的時候,培養了正確的做事方式了嗎?他們有過獨立思考嗎?家長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孩子做什么”上,而沒有放在“怎么做”、“為什么做”上。
相比各種各樣的興趣班,作者的觀點是:不如家長的言傳身教。
文化是如何形成的?
工程師們經常會聽到一個詞:工程師文化。
那么,什么是文化?
書中,對文化的定義是:文化,是人們朝著一個共同的目標一起工作的方式,這種方式一直以來被大家所沿用并且一直行之有效,以至于人們根本不會想到要以另一種方式去做事。
定義難免晦澀,舉個通俗的例子:你正在處理一個煩人的bug,這時候TL過來跟你說,這個bug先放放,處理另外一個需求。為什么呢?這個需求是老板提的。
你會如何選擇?或許TL過來跟你說的時候,你的選擇已經是確定的了。
這選擇的依據是什么?就是文化。那文化又是如何形成的呢?答案顯而易見了。
平時選擇了什么樣的方式,就形成了什么樣的文化。所以說,文化不是簡單貼在墻上就ok的了。比如說,你也效仿Facebook來個“Code Wins Arguments”,可是實際情況是,每次討論還是以老板拍板為主。呵呵,你說,這Code能Win嗎?
僅此一次?別!
“僅此一次”,或許是我們常對自己內心說的一句話。以這篇文章為例,原計劃上周六寫完的。可是呢?拖了一周!
為什么會拖?因為之前已經發生過“拖”的情況,并且沒讀者怪我。這就是“僅此一次”的后果。
“僅此一次”思維的背后理論是什么?邊際思維。柯達破產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數碼相機。世界第一臺數碼相機是誰發明的?柯達。這不是很奇怪嗎?
仔細想想,又不奇怪。靠賣膠片,一年可以輕松地賺很多錢,為什么還要賣數碼產品?并且,數碼產品和膠片在業務上是沖突的。用“僅此一次”來解釋:今年靠賣膠片活得不錯,那就明年再考慮數碼產品。到了明年,呵呵,賣膠片還是活得不錯,好的,那再推推……
好吧,現在不需要推了。因為倒閉了。
一輩子最重要的是什么?
這是書的最后,作者拋出來的問題。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答案。并且這個答案必須自己去尋找。
引用書中的一段話,作為這篇文章的結尾:
如果你花時間來尋找你的人生目標,那么我保證,那將是你學到的最重要的東西。
——本文所評書籍:《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 [美]克萊頓?克里斯坦森 / [澳]詹姆斯?奧沃斯 著 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