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更為積極的調控政策,7.5%的增長目標恐怕難以實現。
2月以來,人民幣持續貶值,但此舉并沒有給出口帶來強勁支撐作用。最新公布的中國廣交會數據顯示,出口訂單并不樂觀,與會境外采購商人數和出口成交量,環比和同比指標雙雙下降。從交易結構看,訂單以中短單為主,長單占比依然偏低,表明未來外需形勢仍不能樂觀。
各地剛剛公布的一季度GDP增長數據也暗藏玄機。地方經濟一季度增速全部低于去年第四季度,并且普遍低于自己設定的年度目標。海通證券一份研究報告認為,今年一季度分省GDP加權平均增速為8%,過去十年分省GDP加權增速平均高出全國GDP增速2%,假定這一關系沒有發生大的變化,那么按照一季度分省加權8%的GDP增速倒推,一季度全國真實GDP增速或已降至6%左右。
由于國家統計局今年開始獨立測算地方GDP增速,這使得地方數字做假比較困難,7.4%的增速究竟有多少水分,還難以判斷,不過一個新的情況是,有十個省份的增速低于全國均速,顯示地方經濟比預想的要困難。
目前多個城市開始放松“限購”政策,自行對房地產救市,同時經濟增長降速省份也開始重拾招商引資政策,期望利用民間投資來帶動經濟增長。
不過,無論是房地產救市,還是招商引資,都恐難以實現理想目標。長期以來,投資成為增長重要拉動因素,然而由于存在過剩產能,各地投資普遍降速。3月固定資產投資雖然環比繼續增長,但已出現增幅回落趨勢。數據表明,如果沒有進一步刺激政策,固定資產投資可能繼續回落。
固定投資主要來源于兩個方面,政府投資和私人投資,其中政府投資多集中于基礎設施領域。不過鑒于財政增速下降,信貸政策偏緊,再加上地方債務償還進入高峰期,政府型投資開始捉襟見肘。而私人投資雖然保持20%的增長,但也出現月度增速下降苗頭,特別是具有高就業特點的第三產業私人投資,3月增速出現1.4個百分點下降,這對“穩就業”不是一個好消息。顧及到到宏觀經濟可能帶來的通縮效應,私人投資將會保持相對謹慎態度。比起國內私人投資減速,外商企業的資金到位率更出現負增長,顯示外資更不看好中國經濟。
由于出口和消費拉動增長的作用有限,在目前階段,投資仍是刺激增長的主要手段,問題關鍵是,各地如何刺激投資,尤其是投資下降快的中西部地區,更是面臨嚴峻考驗。
就地方政府而言,招商引資可謂困難重重。原有依靠廉價土地和稅收優惠的引資政策已經難以為繼,而要依靠產業集聚來吸引資金的做法也不現實。對于像河北這樣以淘汰過剩產能為重要工作的省份而言,要提供具有良好配套體系的產業集群并不容易,因而招商引資可能遠水解不了近渴。
更現實的做法是,重新給房地產加溫。因為房地產不僅直接帶來GDP增速,同時也給地方政府提供全口徑預算4成的財政收入,因此未來可見的景象是,各地會推出五花八門的房地產救市政策。
在出口形勢沒有改善,投資增速出現回落,以及房地產出現大面積調整的現實情況下,7.5%的目標不可能完成。依靠改革紅利擴大增量的想法雖有遠見,但時間并不站在改革一邊,更具實用主義做法就是不斷通過微刺激來達到“強”力度。
考慮到中共十八大確定的經濟翻番任務,宏觀經濟必須確保7%的最低增速,因此,如果二季度經濟情況無法明顯好轉,那么央行可能會全面調降存款準備金比率,以增加貨幣供給方式,來改變市場的價格預期,避免通縮出現。
目前人民幣匯率持續貶值,除了打擊熱錢投機外,更直接的目的就是兩個,一是刺激出口,二是誘使市場改變價格預期,增加居民投資和消費。但此舉帶來的負面效果是,投資者可能對人民幣產生誤判,進一步拋售人民幣資產,從而讓貨幣貶值自我實現,這反過來會加劇房地產下滑趨勢。
北京人在春天上演了不斷“洗秋褲,穿秋褲”的熱鬧劇,那么進入夏天后,宏觀調控也可能出現“拉抽屜”的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