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稱我國大多數人收入被平均 房價與價值背離
添加時間:2017-11-28 16:10:04
瀏覽次數:
0
我國人均GDP質量確需提升
從數據和國際標準來看,我國人均GDP已邁入“中等偏上”國家的行列,但人均GDP不僅要看總量,更要看質量
大多數人的收入被少數人平均了,如果再考慮與價值嚴重背離的房價,絕大多數人的收入水平就更遠離“中高”應有的含義
一定時間內新增加的價值要在政府、企業和居民個人之間進行分配,如果政府財政稅收或企業收入的實際增速快于GDP增速,居民收入在GDP中的比重就可能下降
國家統計局統計科學研究所所長 潘璠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日前表示,“十三五”規劃編制工作已全面啟動。“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最后一個5年,及早動手編制好規劃,意義重大而深遠。
不過,輿論似乎更關注有關部門官員的一句話,“目前我國人均GDP已達到6700多美元,屬于中高收入國家的行列,目標是希望通過‘十三五’的努力,用世界銀行的標準接近高收入國家的行列,如果做得更好一點,可能就進入高收入國家的行列。”不少人對我國“屬于中高收入國家”的提法表達質疑。其實,這樣的情況不止一次地出現過。每當有政府部門或研究機構提出全國或某個地區達到世界中高或高收入水平時,質疑與不滿之聲便很強烈。
事實上,若從數字數據和國際標準來看,我國人均GDP已邁入“中等偏上”國家的行列。
有關資料顯示,世界銀行是按照人均國民總收入作為劃分標準的。GDP加上來自國外的要素收入再減去對國外的要素支出,就構成了國民總收入。由于國外要素的收支規模有限,所以人均國民總收入與人均GDP往往相差無幾。按照世界銀行目前的標準,中國確在“中等偏上”之列。由此看來,這位官員的觀點有一定道理。
不過,這也并不是說網絡上的質疑之聲是無理取鬧。因為,2012年,在參與排序的214個國家和地區中,中國的人均國民總收入位居第112位。這也是現實。可見,人均GDP不僅要看總量,更要看質量。如此,才是更加全面、科學的態度。
國民總收入是在GDP的基礎上調整得出的。因此,國民總收入不是居民個人實際得到的收入,其中只有一部分會轉化成居民的實際收入。GDP或國民總收入作為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間內新創造的價值,可以從生產、分配和使用3個維度進行分析。在這3個維度中,民眾感覺最為直接的當然是分配。新增加的價值要在政府、企業和居民個人之間進行分配,三者間的關系此長而彼消。如果政府財政稅收或企業收入的實際增速快于GDP增速,居民收入在GDP中的比重就可能下降。這種情況曾經持續過很長時間,反映出絕大多數人的收入水平依然很有限。2013年,中國基尼系數為0.473,依然遠遠高于0.4的公認警戒線,也反映出居民收入水平呈現很強的偏態分布,大多數人的收入被少數人平均了。如果要再考慮與價值嚴重背離的房價,絕大多數人的收入水平就更遠離“中高”應有的含義。
如果從生產的維度考察,GDP、國民總收入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居民收入都是增量,但增量產生的過程中消耗多少存量和消耗的方式確有不同。比如建一座新樓,與推倒一座舊樓后再建一座新樓,增量都是一座新樓,存量卻是兩座和一座的差別。如果從使用的維度考察,同樣數量的新增價值,由于使用的方向不同,其效果也會不同:或是有部分拿去搞重復建設、形成產能過剩,或是有部分不得不用于治理對資源環境造成的破壞,或全部可以用于創造新的生活;或是打造豪華,錦上添花,或是改造普通,雪中送炭,等等。
面向“十三五”,且行且努力。如果僅以“爭取跨入高收入國家行列”為目標,只要繼續把總量做大就行了。但要使更多的人享受高質量的生活,就需要調整結構、提高效益、轉型升級、多點支撐;就需要節約資源,保護環境,轉變發展方式;就需要完善收入分配調節機制,縮小收入差距,讓更多的人分享改革與發展的成果;就需要把價格水平控制在合理區間,且促使房價向著與價值相符的方向回歸,使廣大民眾在扣除消費價格和房價因素之后,在“十三五”末期真正實現“兩個翻一番”的小康目標。而這些,遠比做大總量更有實際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