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電商圈發生了一件趣事:萬達為了招人做電商,找了10家獵頭到處打電話。據說電商圈除了馬云和劉強東,幾乎所有電商高管都被萬達的獵頭掃了一遍。
事件一出業內嘩然,說萬達炒作者有之,說其選擇獵頭不謹慎者有之,還有一股聲音,是盛贊獵頭們找人的準確高效:畢竟,要把除了馬云和劉強東以外的電商高管都搜羅一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現在,獵頭們不僅做到了,還掀起了一股波瀾,究其原因,互聯網帶來的信息透明化功不可沒。
“找人”不再是難題
“獵頭行業有兩個核心的東西,一個是你能找到人的能力,另一個是你執行項目的服務能力。”在某獵頭企業供職的獵頭顧問馬女士表示,互聯網正在讓第一種能力的差距逐步縮小。
互聯網到來之前,獵頭行業尋人的途徑不外乎通過查找公司自有數據庫和陌生電話拜訪兩種方式。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信息開始變得透明,開心、人人、微博等一系列社交網站的出現,找到目標人選對于獵頭而言變得越來越容易。
另一位從業多年的獵頭顧問王小姐則認為,互聯網為獵頭行業帶來的最大改變,就是節省了找人的時間成本。“現在可能只需要半天,基本就會完成人選的背景調查。”
互聯網帶來的改變顯然不僅只有這一點,“連軍工企業都開始找獵頭為他們服務了,可見客戶對獵頭行業的認知已經越來越普遍。”
英國《金融時報》網站作家安德魯·希爾,日前發表了文章《獵頭將成為下一個被互聯網顛覆的行業》,文章中稱“由于網絡平臺的沖擊,傳統獵頭可能會遭受毀滅性的打擊”。伴隨著社交網站的崛起與信息的透明化,獵頭行業如何應對沖擊成為業界關注的熱點。
從業人員魚目混雜
“你說互聯網對獵頭行業有沖擊嗎?有。”“當尋找信息不再那么難,就會有很多不符合規范的人員和企業來攪亂這個市場。”
“很多人可能是一踏出大學校門就給自己冠以‘獵頭顧問’的頭銜。事實上,真正的獵頭顧問是那些從業十多年,積累了大量人脈和經驗的人員,極為有限。”這是一些從業多年的資深獵頭顧問們共同的認知。
王小姐也講述了她職業生涯中的一個故事:“我曾有一個客戶,她已經到了最終拿到offer的階段,最終因為薪酬的緣故她沒有選擇這家企業,從成單率來看,我是失敗的,但現在我們是很好的朋友,她甚至承諾下次要是換工作,一定會是通過我。”王小姐認為,互聯網對于有著人脈沉淀和經驗積累的資深獵頭并不會產生很大的影響。
“如果說互聯網一定會顛覆獵頭市場,那么它顛覆的一定是那些以信息倒賣為主的獵頭市場。”
提供結果性服務
“1000萬、4000萬。”這兩個數額分別是職場社交網站若鄰網的注冊用戶數和國內招聘網站51job的簡歷數量。這樣的信息數量充分顯示了互聯網上求職簡歷的富足。而另一組數據卻顯示:某公司一周內收到2102封電子簡歷,其中341人投遞兩次或兩次以上,重復投遞的比例高達36%,而能達到面談要求的簡歷比例不高于2%。
可見,海量信息帶來的未必是高效。由于信息傳遞的不精準,招聘網站的效果往往事倍功半。易觀國際數據表明,從2003年到2011年,網絡招聘市場規模的年均復合增長率達到34.97%。但是相對于不斷增長的市場,傳統招聘網站卻一直難以打破“有市無場”的局面,2012年底中華英才網的被收購更是讓傳統招聘網站感到行業的陣陣寒意。
“對于任何一個HR,一個職位只需要一份真正準確的簡歷。”獵頭真正的價值就不在于尋找人選階段,而是成功讓目標人選進入企業,即所說的“執行項目的能力”。“獵頭是專業服務。求職者需要專業推薦和分析指導,更要談判薪資,這點互聯網搞不定。在人情社會的中國,見面成功幾率更高。”
獵頭顧問馬女士也表達了相似的觀點:“互聯網的普及讓企業開始發現獵頭帶來的是結果性服務,而傳統招聘網站帶來的是過程性服務。對企業而言,與其花10萬在傳統招聘網站找一堆不相干的人,不如給獵頭5萬,讓其幫助企業找到最需要的那個人。”
對于招聘網站和傳統獵頭而言,網絡的公開信息屬于共享資源,但是獵頭的經驗卻是不可替代的資源。“企業為獵頭支付的費用,一定程度上是在為獵頭的經驗買單。”
“傳統招聘網站并不符合企業的精準化需求。”伴隨著互聯網和獵頭行業的不斷成熟,傳統招聘網站以廣告為主的模式必然要被改變。
來源:城市經濟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