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日本朋友曾經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便利店在日本猶如守護神一般,讓人們能夠打發深夜里突如其來的饑餓和寂寞。”然而近來日本媒體報道稱,部分便利店網點將試行縮減營業時間試驗,令不少人懷疑日本便利店的傳統是否已經發生動搖。
夜經濟催生“全天候便利店”
在日本,便利店一般指為社區居民提供方便的小型綜合商店。根據日本經濟產業省的分類,便利店是銷售食品飲料、面積大于30平方米而不足250平方米,并且一天營業時間大于14小時的自助服務商店。便利店的經營范圍從最初的銷售食品飲料、日常用品、報紙雜志,后來發展為同時提供水電費繳納服務、門票購買、ATM服務、垃圾處理券銷售,甚至共享自行車出租等服務。
據日本時事通訊社報道,2014年日本國內便利店市場規模首次超過10萬億日元(100日元約合6元人民幣),80%的份額由三足鼎立的7-11、全家、羅森瓜分。2018年底的數據顯示,日本便利店數量為55743家,每年使用人次突破170億,銷售額達到10.96萬億日元。
24小時營業是日本便利店逐步形成的傳統。起源自美國的7-11便利店原本從早7點營業至晚11點,破產后被日本企業伊藤洋華堂收購,并于1974年登陸日本。一年后,位于福島縣的一家7-11便利店開始24小時營業,企業認為該模式能提高顧客信任度,潛移默化地增加白天客流。
在日本經濟高速增長的上世紀80年代,便利店全面開始24小時營業,服務加班族和熱衷夜生活的人。即便如今日本的夜晚又重歸寧靜,年輕一代人仍舊認為便利店理所應當是24小時營業。災害發生時便利店還是應急物資供應點,公路旁的便利店是司機青睞的休息站,更在夜間為擔心遭遇危險的女性提供了避難所。
連結多條產業鏈
在帶動地方經濟方面,便利店具有強大的影響力。日本8家主要連鎖便利店品牌年總銷售額近11萬億日元,超過日本人日常生活消費總額的55%。一些便民服務,特別是快遞配送業,主要依托便利店展開。為實現利潤最大化,日本便利店開發出大量自營商品,其中食飲品占約70%,是最大利潤來源。日本便利店依托當地建立食品、日用品工廠,并組建專門的物流網絡支持銷售,從而對地方固定投資增長與就業作出貢獻。
《日本食糧新聞》報道稱,為嚴格食品供應鏈質量保障,便利店正與原料廠商合作,形成制作銷售“一條龍”流程。7-11已與農產種植企業PRIME DELICA開展合作,后者的植物工廠將在2020年正式運作,每日能生產2萬棵生菜,供神奈川縣與東京都的部分7-11便利店商品使用。今后,還將種植其他果菜。此舉既降低了商品單價,也為當地創造了更多的工作崗位。
在服務延伸方面,羅森集團與日本QOL藥店合作運營的便利店專門方便老年人。日本7-11還在老年人集中的住宅區提供送貨上門,以及換電燈泡、扔垃圾服務,全家則推出“母親食堂”的專柜,主打原創副食家常菜,甚至還計劃引進5400臺新型咖啡機。
人手短缺動搖傳統
據日本共同社報道,被近年愈發嚴重的勞動力短缺所困擾的便利店店主組成“便利店加盟店聯盟”,曾在今年2月底向7-11日本公司提出申請,要求展開集體談判調整營業時間。7-11公司3月1日透露將試驗10家門店從3月中旬起把營業時間縮短至早7點至晚11點,但稱未改變原則上24小時營業的方針。
由于時薪偏低(每小時數百到1000多日元),工作時間長,日本人不愿意在便利店上班,在日外國勞工和留學生越來越成為支持便利店24小時營業的支柱。目前,大約有4萬至5萬名外國勞工在三大連鎖便利店工作,來自中國、印度和東南亞國家的留學生最多,其中7-11便利店外國人員工比例為8%,全家為5%,羅森為約8%。即使如此,招工困難也愈發凸顯。為此,2018年日本加盟連鎖店協會提議將政府“外國人技能實習制度”的對象擴展到便利店,為便利店培養更多外國人員工。“羅森店鋪100”發展計劃也向外國人開放。
由于深夜期間銷售額較低,時薪卻是白天的125%,有分析認為部分便利店取消24小時營業制對于店面營收的影響是有限的。日本雅虎新聞介紹稱,一家自2017年7月起便實施19小時營業制的全家便利店由于人力成本減少了10%,在總銷售額減少5%的情況下收入不降反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