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末年初是工作變動高峰期 ,人們好像和候鳥一樣總想遷移到新領地。即便不想跳槽,看著周圍人來人往,內心禁不住蠢蠢欲動。
“如果我離職”、“如果我到了某某家公司”、“那行業看起來很有前(錢)途”……美好的想象交織在一起,有的人因此匆忙動了身。
跳槽的原因,我們按下不說,就先聊聊跳槽背后看的見和看不見的成本吧。
1、現金流的影響
這是最顯而易見的變動。先說一下,影響是中性詞,有利有弊,有得有失。工資是必然變動的因素。
不少人覺得,哎呀換了新工作,試用期薪資通常只有正式的80%,而且一拿就是3個月,真虧!
你放眼看去,周圍那些跳槽的人,薪資基本都是水漲船高,不變甚至減少的畢竟少數。別說只有正式員工薪資8成,很多人就算拿到6-7成也比他原先的多。
即便是損失年終獎,可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收入的得失是最容易算清的一筆賬。
反而,“是否還有工資”的影響要更多幾分。
跳槽不外乎兩種類型:1、裸辭。2、騎驢找馬。主流意見通常認為最好先找到下家,鋪好后路再離職為上策,否則所承擔的風險往往無法控制。恩,似乎也有道理。
之前的同事L屬于第一種,對,他想休息和旅行,真的說走就走了。后面將近1年時間,同事們在他朋友圈看的是西藏啊古鎮啊大山大海。
期間大家也有不時在群里問他,這樣到處旅游的費用還有平時生活開銷咋辦。L就開玩笑道:“船到橋頭自然直,總會有辦法不是?”
在外面浪了一圈,最后回來找了一份老本行開始繼續工作。“這才對啊,你終于回到正軌啦!”大家紛紛肯定他的回頭是岸,小L也只是笑笑。
從現實的角度,斷了工資確實會有一種不安全感。但首先,沒了工資不等于沒了收入,其次,即便是花之前的積蓄老本,也并非什么錯誤,不過是漫長人生中的一個短暫的中場休息而已,自己也樂意為此付出代價。
這種態度,有時蠻性感的(當然,腦袋一熱就甩手不干了是另外一回事) 。
高曉松說:“我不入流,這不要緊。 我每一天開心,這才是重要的。”很多事情,如人飲水。別人眼中的正軌,不見得就是自己想要的。
2、交通成本
去年朋友小丁跳槽到離家十幾公里外的公司,薪資翻了50%讓大家羨慕不已。然而,原本騎電動車15分鐘上班的小丁,每天在交通上的時間也翻了幾番——變成了50分鐘以上,來回就是100+分鐘。
幾星期后,小丁覺得太不方便了,準備買一輛代步車,18W+。結果花在路上的時間卻也沒減少,為什么呢?
從他的新公司園區開到大路上,慢慢挪基本需要5-10分鐘。接著,那條路上每逢上下班高峰期堵得就和沙丁魚罐頭一樣,他不得不從繞城高速上走,折騰了一番到家,大半個小時過去了……
現在我們來算一筆賬吧。
小丁原先年薪在13萬左右,每天騎著小電驢來回30分鐘。
跳槽的新公司,年薪近20萬,在交通上花費的時間為80分鐘,外加買了一輛十幾萬的車,每月固定支出油費、保養費、意外支出費(小丁第一個月開車就被罰款了450元)。
從工資的數字上看,第2份工作所得當然更多,但從付出的時間和金錢上看(暫且先不論發展前景之類),選擇的天平則向前者傾斜。衡量的標準用三個字來概括就是:
性價比。
人們的視線往往被收入數字所遮擋,忽視了很多時候,綜合起來平攤到獲取這份工作的必要付出,時薪不僅沒高,反而還更低,默默地得不償失了。
3、那些看不見的隱性成本
前同事小J由于家人原因,跳槽到異地工作。該地市屬于5線,工資比原先反而還少了一些,同事難免有些不理解,但用她的話說:”這才是應該過的生活啊!”
原本每2,3周才能見一次的兒子和老公,現在終于可以團聚。在群里聊天時,無不散發著拉開生活新篇章的陽光感。
我所在的互聯網行業,算是大家眼中“有錢途”的行業。但人們看到的總是光鮮,看不到的都是茍且,發生在周圍人身上,或是聽說的因為健康問題而后悔莫及的事情實屬常見。
之前我所在的團隊,通宵升級上線都是常有的事兒。一份有價值的工作,是看它是否給你帶來更好的生活質量、更多的幸福感,而非僅僅是工資賬戶,更不會以典當健康和夢想作為代價。
金錢是成本,健康是成本,和家人的相聚時光又何嘗不是成本?
在工作中重視提升自己、積極主動學習、保持任何時候都可全身而退的能力,這些就不用多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