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第二年,A君被公司派往日本出差,參加為期一周的培訓,來自各行各業的培訓者,同住在一家酒店。跟A君分到同組的還有兩個外企管培生和一個國企員工就稱她B君吧。大家來自不同的企業,除了學習之外,拓展人脈也成了此行的重要目的。
第一天培訓完之后,幾個人便一起約著去看夜景、吃飯。吃飯的地方是夜景非常漂亮的網紅餐廳,可還沒等大家對精致的夜景發出一句贊嘆,B君就幽幽嘆口氣:不就是個網紅人工建筑,跟國內的某些餐廳也沒什么區別,還這么貴,性價比真低。氣氛非常尷尬,A君只好開口安撫:“其實大家AA 下來,也沒多少錢,大家都好不容易來一次,吃的盡興就好。
接著B君又是一聲長嘆:“我們這種公司,沒辦法跟外企的收入比啊,你看你們年紀輕輕,都才二十五六吧,就能被公司派出國培訓,我都快三十歲了,還是靠跟老板撕破臉,爭得頭破血流才能來。”
一頓飯下來,聽到的都是各種抱怨:上司偏心啦,老板的小姨子在公司沒干什么活但年終獎拿得最多;企業效益不好啦,工資一直不見漲;這個培訓也很沒意思啦,你看那個講師,連普通話都說不好。異國他鄉好好的一頓飯,就這樣變成了她的吐槽大會。
大家交換了一個無奈的眼神,而她的各種抱怨,絲毫沒有停下的意思,眼看開始引到家庭與生活上去。我連忙打斷她,問:既然干得這么不開心,你就沒想過做點什么改變一下?怎么變?她發出一聲嗤笑,行業不景氣,公司沒效益,企業文化只有溜須拍馬,又不是我一個人能決定的。況且我也不年輕了呀,你又不是不知道國內的招聘環境,到了我這個年齡,想找更好的工作,也沒那么容易……
遠離身邊愛抱怨的人
心理學上有一個名詞,叫習得性無助。
在覺得無助—表現出無助—加深無助的觀念—表現出更嚴重的無助的惡性循環中,人往往不會采取行動,而是把一切歸罪于環境和外因。他們的認知層次僅僅停留在:我也不想的,但是我沒辦法改變環境啊。
對生活不滿意,不過是眼光短淺看不到前路,技能缺失不知該從何處著手,萬般無奈之下,只好放任自己沉浸在情緒的流淌中,一開口就是抱怨。
回去的時候大家相互加了微信,我們幾個拉了個微信群,卻都很默契的假裝忘記了她,她明顯感覺到了大家的疏遠,培訓結束的時候不滿的吐槽我們年輕傲氣,不好相處。我們都懶得解釋,傲氣就傲氣,高冷就高冷吧。至少我們保護了自己的耳朵和心情。
不知道你有沒有這樣的同事或朋友,把你當作「最知心」的人,總是將生活工作中的一切不順利不如意一股腦講給你聽。
你只能微笑,只能點頭,稍有不贊同或不耐煩,他們就會很委屈:怎么了嗎,我把你當朋友,說點知心話都不行!曾經有一位隊友,兩人共同負責一個新項目,從奇葩的客戶、苛刻的老板,到實習生晚交了一個小時報告,都能成為她喋喋不休抱怨的理由。
某一天。A君真的火了,懟她:你知不知道總說這種喪氣話特別影響別人心情?既然都已經做了,就集中精力加快速度做完回家,要是不想做,你可以先走。她比我還要震驚的說:我沒想到會影響你啊,我不過就是隨便抱怨兩句而已。
真正優秀的人,從不抱怨
心理學家認為情商一詞包含五個主要方面:自我意識、控制情緒、自我激勵、認知他人情緒和處理相互關系。
對于愛抱怨的人,多數情商水平較低。既無法控制情緒,也不懂得自我調整去消化負面情緒,不了解抱怨是一切關系的殺手,也不能理解為何自己的壞情緒會讓他人躲避與厭煩。
人生在世,各有其苦,沒有誰生來就是小太陽,而長大成人,步入職場,做好事情的第一步,不過就是咽下苦,藏起累,控制好自己的語言和情緒。
抱怨是本能,可忍耐與消化,同理心和共情力,卻是要花功夫去培養的后天能力。
拒絕抱怨
最簡單的,可以嘗試從這三步做起:
1. 調整自己的歸因方法
在準備抱怨之前,將別人(領導/同事/朋友)…改成如果我再主動一點,就可以拿到這個項目,而不是抱怨老板無法發現自己的才華。如果我考到某個證書,就可以跳槽到最好的公司,而不用坐在原地抱怨。
2. 學會換位思考
如果可以,將自身的抱怨記錄下來,找一個心情好的時候聽聽錄音,你會有什么感覺?會不會頓時覺得好心情都會被影響,整個世界密布著黑云和毒氣。這正是別人跟你相處時的感覺,很壓抑,不開心。而你愿意跟這樣的自己做朋友嗎?
3. 學會明確直白的表達自己的需求
千萬不要試圖用抱怨來硬凹含蓄。而是直接告知,這個報告我希望你下午三點之前給我,因為我拿到它之后還要做其他的東西。我今年的成績是 1、2、3、4 ,希望您能考慮為我加薪。
切記,別怕坦誠會傷人,真正讓人反感的,是你那顆畏縮、擰巴、又密布烏云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