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年都會自黑式的諷刺一下自己2019年要完成在2018年沒有完成的2017年的任務。職場有句名言:有目標的人,在奔跑;沒目標的人,在流浪。人若沒有目標,被動選擇,永遠摸不到成功的脈。
蔡康永曾寫過一段話:“15歲覺得游泳難,放棄游泳,到18歲遇到一個你喜歡的人約你去游泳,你只好說‘我不會耶’。18歲覺得英文難,放棄英文,28歲出現一個很棒但要會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說‘我不會耶。”人生前期,越嫌麻煩,越懶得學,后來就越可能錯過讓你動心的人和事,錯過新風景。但你也不必為過去怨天尤人,因為你現在的樣子,是昨天的你親手塑造的。而你未來的樣子,取決于你現在的選擇和行動。
想要美好的未來,取決于你今天的選擇和行動。在心理學上,有這么一個說法:什么樣的選擇決定什么樣的生活。這也被稱為“自我選擇效應”。生活中,或者是工作中,當一個人在做出某種選擇的時候,實際上就已經反映了這個人內心已經定下了怎樣的目標,而在此后的日子中,他所做的事情與決定往往都會靠著他的選擇方向去。
換句話說,決定你命運的,往往不是你的能力,而是你的選擇。你在為誰工作?無論是剛踏進職場的畢業生,還是已在職場打拼多年的老員工,都會被這類問題困擾。
仔細想想,我們身邊每天都有多少人,不斷地重復著同樣的事情:與同事一邊抱怨老板,一邊漫不經心地做領導布置的任務;忙了一天,卻不見任何成效;對手中的工作敷衍塞責,沒有任何猾性……這樣的人,在抱怨、折騰、懈怠的不良狀態下感慨著生活和命運的不公。
實際上,我們之所以選擇工作,不得不去工作,是因為工作于我們而言是自身的需要,而不是一種負擔。正如著名詩人紀伯倫在他的名作《先知》里寫的:“當你們工作時,你們便實現了大地最悠遠的夢想,在夢想成形之初,這部分便已分派給你。”工作是我們的生存需要,也是實現價值、超越自我的平臺。
當你意識到你是在為自己努力工作的時候,你就不會沉溺在抱怨、折騰、懈怠的負面情緒中,你的世界也會因此而改變。那時候,你會發現,改變的不是生活和工作,而是你的工作態度。畢竟沒有平凡的崗位,只有平庸的態度。
職場往往不等同于簡單的工作,而無論是“做事”還是“做人”,不同的選擇都會導致不同的結果。有的人遇到難題就滿腹牢騷如滔滔江水般連綿不絕,指責自己不受重視,甚至抨擊領導任人唯親;有的人則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和工作效率,緊緊抓住每一個可能的機會。有人討厭“人情世故”,不愿意將時間、精力和金錢耗費在沒完沒了的“應酬”上,所以選擇低頭打拼;有的人卻堅信“人脈關系”,相信總有機會遇到“貴人”然后就扶搖而上,于是不屈不撓地將“人脈”大計進行到底。有的人擅長猜疑,容易聽信流言,備受猜疑之苦,也因此造成不少誤解和損失;有的人相信證據,總會思考謠言中的真實性,面對猜疑總想盡辦法去減少、消除......
而不同的選擇,常常就會影響到他們在職場中是否能夠獲得領導的信任、下屬的支持、同事的喜愛等等:選擇抱怨者,可能能讓自己活得更加輕松,但也可能不如不斷提升自我的職員升職得更加快速;選擇自我打拼的職員,他避開了人際交往的難題,專注于自己的工作,同時可能就失去了擅長打造人脈關系的人所擁有的渠道;習慣性猜疑的上司,選人做事會比其他人更加謹慎,有助于他避開不少潛在的風險,但同時也可能失去很多下屬的支持與信賴。
無論如何選擇,都是一種“得”與“失”之間的博弈。面對選擇一定要從心。什么樣的選擇決定什么樣的生活,今天的生活是由3年前我們的選擇決定的,而今天我們的抉擇將決定我們3年后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