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信息平臺,讓農村患者“就近”享受專家醫療資源;建立緊密合作機制,依托醫聯體讓基層醫院做大做強……近年來,重慶以打造農村“30分鐘醫療服務圈”為重點,持續“做強”基層醫療能力,讓農村患者也能享受到便捷的基本醫療服務。
強基層:基層醫院“強起來”惠及農村百姓
在榮昌區吳家鎮,患有腦萎縮的唐樹芳現在可以“足不出鎮,也能享受專家‘就近’坐診”。近年來,吳家鎮中心衛生院配置了遠程影像會診平臺,類似唐樹芳這樣的患者,可以通過系統,與上級醫院專家實時連線,實現科學診治。
“依托臨床影像、心電查閱等信息平臺,榮昌區級醫療資源可輻射到鄉鎮,不少多發病、常見病在基層都能獲得診療。”吳家鎮中心衛生院院長易強介紹說。
過去,由于醫療資源分布不均,醫療服務“薄弱在基層,短板在農村”,這樣既使“大醫院人滿為患、基層醫療機構門可羅雀”,又加重了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
為此,重慶市有針對性謀劃醫療“強基層”,加強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投入,讓農村患者在30分鐘內就能到達最近的醫療衛生服務點,逐步補齊基層基本醫療衛生短板。
地處武陵山區的彭水縣,近年來組建了鄉鎮衛生院醫院集團,累計投入資金近3億元,改擴建鄉鎮(社區)衛生院40所,彩超、全自動生化分析儀等設備在鄉鎮衛生院實現全覆蓋。
農村基層醫療能力提升,帶來的是群眾就醫選擇的變化。在彭水,門急診、住院患者留在鄉鎮基層醫療機構就醫的比例,已連續多年超過72%。
同時,鄉鎮醫療機構收費標準低,醫保報銷比例高,患者“首診在基層”,還緩解了“看病貴”的難題。在彭水縣龍塘鄉黃金村,貧困戶高應淑患有嚴重心衰、慢性阻塞性肺病。高應淑2017年在龍塘鄉衛生院多次住院,各種醫療費用5萬多元,經醫保、貧困戶醫療救濟等多重報銷后,報銷比例超過92%,大大減輕了醫療負擔。
建機制:醫療資源“下沉”,患者就近就醫更安心
推動城鄉醫療資源均衡化,既要靠投入,也要建機制。近年來,重慶推動各級醫聯體建設,暢通雙向轉診渠道,推動優質醫院資源“下沉”,讓患者就近就醫更安心。
在吳家鎮中心衛生院病房內,為患者孫永珍治療的,就是來自榮昌區人民醫院骨科的醫生王光健。半年多來,王光健一直扎根基層,就近服務患者,正是榮昌區級醫院與吳家鎮中心衛生院“牽手”共建醫聯體,推動基層特色專科建設的結果。“在農村地區,四肢骨折、腰椎間盤突出等患者較多,過去不少手術在基層做不了,病人需要上轉治療。”易強說,現在專家“下沉”后,在臨床一線從事治療工作,并向基層醫務人員開展培訓、授課,直接幫帶鄉鎮衛生院科室建設。專家資源“下沉”,患者是最大的受益者。患有左腎上腺嗜鉻細胞瘤的周成義,家住梁平區青埡村。面對重病,老周曾想到重慶主城區大醫院住院。后來聽說重醫附一院專家每周都來坐診、手術,老周下定決心在區人民醫院做手術,并取得成功。
保基本:兜住健康“網底”讓農民看得起病
農村醫療衛生建設,既要讓群眾看得上病,也要看得起病。為此,重慶按照保基本的要求,不斷強化醫療保障網的公平性和可及性,使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尤其是針對農村貧困群眾,重慶專門落實健康扶貧政策,建立“城鄉居民醫保+大病補充保險+民政醫療救助”多項保障銜接,分類救治。
在重慶云陽縣龍角鎮,貧困戶余瓊心臟疾病治療出院時,城鄉居民醫保、扶貧救助等疊加報銷了2.4萬多元,自付只有4000多元。
云陽縣相關部門調研還發現,在因病致(返)貧人口中,有相當一部分患者是不需要長期住院的,而需要在家吃藥治療。藥費,就成了這類家庭的主要負擔。
“面對這種情況,縣里出臺政策,針對家庭特別困難、喪失勞動能力或生活自理能力的17種重大疾病或嚴重慢性病患者,每月按100元—500元的標準給予藥費補助。”云陽縣衛計委健康扶貧辦主任趙昌國說。
云陽縣鳳鳴鎮太地村的貧困戶彭義安受傷后高位截癱,居家康復治療以來,享受到500元/月的藥品補助政策,同時家庭簽約醫生針對彭義安的具體情況,制定了個性化治療、護理方案,并手把手地教他的妻子護理病人的方法。
各項舉措綜合施策,正在使不少貧困戶從因病致貧的重壓下逐步“翻身”,目前重慶因病致(返)貧人口已下降到4萬戶13萬人,比2014年建檔立卡時減少了7成多。(來源:新華每日電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