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六,24歲的如皋電焊工李亞童背起行囊,首次踏上遠赴中東的“打洋工”旅程。
李亞童是我省“走出去”出國勞務大軍中的一員。2月26日,南通舉辦第十八屆出國勞務洽談會暨外經人才招聘會,以色列、新加坡等16個國家開出的勞務用工大單,吸引全國近萬名出國勞務人員、創業人員前來“趕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正取代傳統市場成為新熱線,出國勞務也從低端工種向中高端轉型,技術型勞務成為香餑餑。
“一帶一路”成“走出去”熱線
當天上午8點半不到,記者趕到招聘現場時,偌大的人才市場已被擠得水泄不通。
四十出頭的周國安一大早就從通州區趕來。“雖然國內每天也能掙300多元工資,但不是天天都有。”周國安的手藝是貼瓷磚,在裝修行業干了十多年。最近,他覺得收入不穩定,聽說國外活多、價高,讓他很是心動。考慮到語言、距離等因素,周國安比較傾向新加坡、馬來西亞等東盟國家。
本次招聘會是南通在春節后舉辦的首場出國勞務大集,30多家對外承包工程和勞務合作企業以及7家外派勞務服務中心進場,提供6300多個海外出國務工崗位,吸引超過萬人前來趕集。應聘成功后,他們將被派往“一帶一路”沿線的16個國家。
“‘一帶一路’的深入推進,給沿線國家帶來無限商機,這些國家勞務需求呈明顯增長趨勢,由此成為我國出國勞務新熱線。”南通市外派勞務服務中心負責人嚴如岐介紹說,據預測,到2020年,“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僅基礎設施投資需求就超過10萬億美元,給我國勞務“走出去”提供新機遇。去年,南通完成對外承包勞務營業額18億美元,居全省第二;截至目前,全市累計25萬人次漂洋過海,足跡遍及80多個國家和地區。
技術型出國勞務越來越吃香
“過去,哪怕是名學徒工,懷揣一把泥瓦刀就能漂洋過海闖天下。可現在不行了,不是熟練工,連報名的資格都沒有。” 招聘會開始不久,江蘇中瀾境外就業服務有限公司攤位前就被圍了個里三層外三層。該公司負責招聘的何小紅介紹,根據近兩年國外勞務市場新變化,公司將目光瞄準中高端市場。去年,中以政府簽署雙邊協議,中瀾入選全國首批4家對以勞務合作試點企業。同時,龍信集團、江蘇順通、南通二建等3家建筑企業通過全球招標評審,獲得以色列住房建設5年資格,4家企業將派出赴以建筑工5000多人。
“我們已陸續派出4000多人出國務工,今年6月底前還將派出1000多人。” 何小紅坦言,相對其他國家,以色列的建筑工種薪酬較高,年收入可達20萬元左右,但技術要求也高,所有應聘人員必須通過嚴格用工考試,技術過硬才能“走出去”。
技術型工種已成為勞務外派市場的香餑餑。記者調查發現,本次招聘會提供的6300多個出國務工崗位,除傳統的建筑工、縫紉工外,網站管理員、財會、汽修、面包師等需要較高技能和大中專學歷的崗位占比很高。南通國聯國際經濟技術合作有限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今年除了縫紉工、農業工需求仍較大外,新增汽修工、廚師等需要一定技術基礎的工種,預計今年南通外派農林園藝、醫療護理、商務文秘、中餐廚師等技術服務型出國勞務將增加到3000多人。
南通市商務局局長李玲告訴記者,隨著“一帶一路”倡議越來越受到沿線國家的響應,更多的商機帶動我國勞務“走出去”的腳步同步調頻換擋,過去那種靠出苦力掙“洋錢”的方式已為技術型、創業型、投資型等輸出方式所取代。以南通為例,過去的勞務輸出主要以紡織服裝“娘子軍”、建筑安裝“鐵軍”和遠洋捕撈“海軍”為主的“勞務三軍”,如今更多是以工程承包、國際貿易、境外投資、園區共建等為代表的“創業大軍”,勞務輸出的人員素質、工作平臺、技術要求都明顯提升,中高端市場正成為“走出去”的主體市場。
放心“走出去”期盼更多扶助
我省“勞務大軍”“創業大軍”走出去的足跡遍布“一帶一路”沿線60多個國家。
“事實上,懷揣夢想出國掙洋錢并非坦途,放心‘走出去’亟待政府和社會各方合力護航。”嚴如岐提醒,出國務工要通過正規渠道,選擇有對外勞務合作或對外承包工程經營資格的企業辦理合法出國務工手續,謹防上當受騙。
“不僅要引導出國務工者‘走得正’,更要扶助他們‘走得遠’。”李玲表示,在當好“領航員”“服務員”方面,政府應走在前面。作為“走出去”熱點城市,南通不僅先后成立世界通商總會和省內首家“海外創業后援服務中心”,還率先建立7家外派勞務服務中心,為出國勞務人員提供咨詢、報名、培訓和權益維護等服務。南通警方專門出臺公安機關服務保障“走出去”十條措施,為在外南通人撐起 “保護傘”。
“多虧政府扶一把,要不然不知要走多少彎路。”海門林西村村民郁飛回憶起當初在羅馬尼亞“打游擊”時的場景,坦言國外生意不好做。他參加南通市商務部門組織的培訓班,在政府的“點撥”下投身南美市場,迅速在智利、阿根廷等國打開新局面,如今生意越做越紅火。
“一帶一路”千帆競發,海外創業百舸爭流。省商務廳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江蘇必須把握機遇,打造外派勞務和境外投資的“起錨地”,沿著“一帶一路”揚帆遠航,為推動高質量發展走在前列積蓄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