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大省陜西將繼續推動“大西安”發展,同時汽車產業將成為該省“工業調結構”的關鍵。
1月25日,陜西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西安召開,陜西省代省長劉國中作政府工作報告時表示,2018年將繼續“強關中、優陜北、興陜南”的策略,同時推動汽車產量增長到80萬輛,并為2021年汽車產能達到300萬輛奠定基礎。
GDP突破2萬億
劉國中在報告中提到,2017年陜西省經濟增長好于預期目標,全省追趕超越的步伐明顯加快,全年實現生產總值21898.81億元,增長8%,突破2萬億元大關。完成地方財政收入2006.39億元、增長11.9%,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分別達到30810元和10265元、增長8.3%和9.2%,全部邁上了新臺階。
2018年陜西省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是:生產總值增長8%左右,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7.5%左右,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0%左右,研發投入占比達到2.4%。
劉國中在報告中提到,過去五年,陜西經濟年均增長8.8%,總量由全國第16位前移至第15位。人均生產總值突破8000美元,在全國的位次高于經濟總量排名。
對此,西安市決策咨詢委員會委員王圣學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稱,目前陜西省仍處于“追趕超越”階段,盡管陜西省GDP上兩萬億,進一步確立了西北龍頭地位,但從全國而言,陜西省仍排名中游。
王圣學認為,目前陜西省發展的主要問題在于,第一是產業結構還沒有完全從依靠資源、能源,轉化到發揮先進制造業的優勢上來;第二是大西安的輻射能力仍較弱。
從區域發展來講,盡管西安市占陜西省GDP總量30%左右,同時西安是人才密集、技術密集的城市,但西安的輻射能力并沒有充分發揮。在關中城市群建設中,其他城市與西安發展差距較大。
基于上述問題,本次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了兩方面的思路。
首先就區域發展而言,2018年將繼續“強關中、優陜北、興陜南”的策略。其中重點是持續推進關中協同創新發展,推動高科技產業園區配套協作,壯大技術、知識密集型產業和總部經濟,加快打造全國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的重要策源地。
其次在產業結構調整方面,提出進一步做強汽車工業。
300萬輛汽車產能計劃
在2017年,陜西省汽車產=量突破61萬輛的基礎上,2018年擬定的目標是增長到80萬輛。同時,2018年陜西省將加快打造包括汽車在內的一批先進產業集群,并“圍繞2021年產能達到300萬輛目標,大力發展汽車產業,加快建設全國重要汽車產業基地和出口基地”。
陜西省城市經濟文化研究會會長、陜西省決策咨詢委員會咨詢委員張寶通認為,就區域經濟而言,陜西省大力發展汽車產業,將進一步做大以西安為中心,包括寶雞等地區城市在內的關中城市群的發展。
“陜北主要依靠能源化工,關中則在裝備制造業上實力強大,而且汽車產業鏈完整,是裝備制造業中占比較大的一塊,把汽車制造業發展好了,可以推動關中城市群更有輻射力和競爭力。”張寶通說。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僅在中西部地區,四川省、重慶市和湖北省都已將汽車產業列為工業的主要支撐。
就各省“十三五”的汽車產能規劃而言,四川省提出了2020年400萬輛汽車的產能目標,重慶市則在2015年就提出了2020年500萬輛產能目標,湖北省方面,僅武漢市就計劃到2020年將汽車產能提高到350萬輛。而陜西省“300萬輛”的產能計劃,意味著該省也將加入這一競爭行列中。
自2010年陜西省工業增加值增速達到18.7%后,該省工業增加值增速持續下滑。2016年,陜西工業增加值增長6.8%,比2010年下降11.9個百分點。盡管2017年陜西省工業增加值達到8.2%,實現2015年以來最好水平,但其中的問題依然突出。
陜西省統計局認為,主要問題是陜西工業內部結構以重工業為主,輕工業發展相對落后,而重工業又以能源化工為主,受日益強化的資源環境約束,增長壓力顯著加大。
2016年陜西省規上工業總產值排名前十的行業中,煤炭產業占比仍達到10.7%,高居第一位,有色金屬產業以7.1%的占比排名第二。而將在未來幾年大力發展的汽車產業,2016年的占比僅5.4%,排名第8位。
從2011年開始,陜西省一直處于“工業調結構”的轉型過程中,即強調發展非能源產業。
陜西省統計局稱,裝備制造業是陜西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其中高端裝備制造產業是現代產業體系的脊梁和推動工業轉型升級的引擎,其發展水平是衡量一個地區制造業發展和整體經濟競爭實力的重要標志。
目前,陜西省汽車制造業已經在該省裝備制造業中占比超過30%。因此,陜西省擬定的2021年300萬輛汽車產能目標,實為推動該省工業調結構轉型的重要一步。(來源:21世紀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