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18日,國家統計局公布數據顯示,2017年全年GDP同比增長6.9%,這是最近7年以來我國經濟增速首次回升。
2017年中國經濟亮點紛呈的同時,2018年經濟走勢又將如何,有哪些支撐經濟穩步增長因素,同時又該注意哪些潛在風險?對此,《每日經濟新聞》(以下簡稱NBD)記者專訪了摩根大通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朱海斌。
防風險需維持一定經濟增速
NBD:2018年是否會下調GDP增長目標,您對2018年的經濟增速有何預判?
朱海斌:現在提增長質量比速度更重要,有很多人問2018年會不會定或者調低經濟增長目標,我們的看法是,預計2018年經濟目標還是會維持在6.5%左右。
目前2017年整體經濟增長表現超預期,大家對中國經濟增長韌性的信心在恢復,這是一個主要的原因。另外,即使經濟出現超出預期的下滑,但是從政策工具來說有足夠的調整空間去維持6.5%左右的增速。并且,防范金融等領域風險,需要維持一定的經濟增速,比如6.5%左右仍然是非常必要的。因此,我們對2018年GDP增長的預測為6.7%。
制造業投資有望好轉
NBD:2018年經濟增長的支撐因素有哪些?
朱海斌:中國經濟有非常大的韌性。首先,2018年,消費仍然會維持非常穩定的增速。其次,預計2018年出口也會維持2017年相對比較好的情況。隨著全球經濟的復蘇,2017年進口與出口都較2016年有了明顯反彈,但2018年的進出口增速未必有2017年這么高,但整體來看,2018年出口與進口都能實現正增長,還會維持比較穩定的情況。此外,2017年制造業投資整體疲軟,預計2018年將有所好轉,可以部分對沖經濟下行壓力。
NBD:2018年中國經濟將面臨哪些潛在風險?
朱海斌:風險是雙向的,整體基本平衡。宏觀方面的風險因素主要是房地產市場和中美貿易關系。預計2018年住房市場將會小幅降溫。2018年房地產市場最大的不確定性在于住房政策框架的變化。
另外,盡管中美出現貿易摩擦的風險并不大,但對中美貿易關系也不宜過于樂觀。2017年底,美國商務部發布公告,拒絕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以及近期針對中國鋁等出口行業,美國可能會考慮征收特殊關稅。從上述情況來看,預計美國仍會持續給予中國貿易方面的壓力,所以2018年中美貿易關系并不能過于樂觀地看待,需要注意不確定因素。
而金融方面主要是防范通脹風險和降杠桿中出現的意外后果。食品價格會導致CPI通脹的上升,而PPI通脹將因為基數效應有所回落,2018年CPI和PPI通脹將會趨近。金融去杠桿將會繼續,但是政府需要解決導致金融杠桿上升的根本問題,包括高儲蓄率、有限的投資渠道以及低存款利率。
加息可能性將上升
NBD:2017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繼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應該如何看待?
朱海斌:我們預計貨幣政策將偏緊。實際信貸增速將繼續下降1~2個百分點,公開市場操作政策利率將會上升20個基點。我們預計2018年存貸款基準利率將保持不變,但是加息的可能性在上升。
我們預計2018年公開市場操作利率可能小幅上升,央行將利用公開市場操作,包括多種流動性工具和定向降準來管理流動性。在基準情形下,我們預計存貸款基準利率不會發生變化,但為了縮小政策利率和金融市場利率之間的差距,政策利率上調的可能性正在增加。如果經濟增長進一步上行并超出市場預期,CPI通脹上行,市場對美聯儲加息的預期進一步加強且美元更加強勢,則政策利率加息就可能發生。
NBD:您對2018年財政政策作何判斷?
朱海斌:自2015年下半年以來,財政政策一直是擴張性的。預計2018年財政赤字目標將會維持3%不變,廣義財政赤字將比2017年下降0.4個百分點,從2017年占GDP的10.9%下降至10.5%。
由于地方政府財政紀律以及對PPP項目的管理加強,我們預計2018年財政政策將會出現小幅緊縮。
財政改革在未來可能會關注兩個重點領域:一是理順地方和中央政府之間的財政關系;二是稅務改革,包括房地產稅的引入,個人所得稅的修訂以及減輕企業稅費負擔,特別是減輕企業的社保負擔。(來源: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