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在中國制造大省廣東,阿里云宣布將在此建設阿里云工業互聯網云平臺,全國工業云總部定于廣州。阿里云總裁胡曉明表示,廣東是阿里云新制造戰略的大本營,珠江啤酒、OPPO、珠江鋼琴、美的集團等這些企業都已經在阿里云上踏上了智能制造之路。
互聯網技術與工業制造的關系,中國工程院院長周濟在一次調研中曾說,現在工業制造中外企業都處于同一起跑線了,但單純說制造業的文化、工藝、質量,我們跟德國和日本相比還有很大差距,沿著原來的路走,想實現超越會非常困難。但中國在互聯網技術,特別是下一代人工智能上,中國要比他們更有優勢,結合也做得更好。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想超越德國和日本的制造是有可能的。
十九大報告提出,“加快建設制造強國,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費、創新引領、綠色低碳、共享經濟、現代供應鏈、人力資本服務等領域培育新增長點、形成新動能。”
十九大報告發布第12天,國務院常務會通過了《深化“互聯網+先進制造業”發展工業互聯網的指導意見》。《意見》指出,要通過發展工業互聯網促進實體經濟振興,加快轉型升級。而作為工業互聯網三大要素,“工業互聯網平臺”是工業全要素鏈接的樞紐、是工業資源配置的核心、是構建工業互聯網生態的關鍵載體,對于我國制造業向中高端邁進、建設制造強國具有重要意義。
的確,“工業互聯網平臺”已經成為工業制造行業轉型升級的關鍵。老牌制造企業美國通用電氣公司(GE)在2015年推出工業互聯網云平臺Predix,其希望Predix云平臺能夠通過數據升級工業設計與制造。僅僅一年后,德國西門子公司也推出了MindSphere工業云平臺,一個基于云端開放的物聯網操作系統。
中國企業同樣在積極探索。2016年,徐工集團宣布和阿里云簽約共同搭建“徐工工業云”(XCMG-Cloud),雙方在中間件平臺上協同建設共享服務中心;在軟件平臺上實現協同設計云、全球物聯網、智能供應鏈、智能工廠等等。
“到云上去”,這是一場從上而下和從下而上并行、政企聯動的新工業革命。它既來自國家發展的政策激勵,又來自企業謀發展的內部驅動。
一個月前,工業和信息化部組織召開全國云計算工作交流會,并舉行國家工業智能公共服務云平臺(下稱“國家工智云平臺”)簽約儀式。“國家工智云平臺”由阿里云、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賽迪研究院)、工業和信息化部電子第五研究所(中國賽寶)共同發起并主導建設,完成對10萬家大、中、小型制造企業的覆蓋。
兩大制造大省浙江和江蘇,相繼出臺政策,推動企業上云。4月,浙江省啟動“十萬企業上云計劃”,指出要以云計算技術和平臺為支撐,降低企業信息系統構建成本,提高企業信息化應用水平。緊跟其后,江蘇省政府推“1+30+300”工程,聯手阿里云推動云計算、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在江蘇省內應用,要建設30家“信息化、工業化”融合服務機構及300家高效利用新技術的制造企業。
在政府吹響號角的同時,兩省的制造企業也加快了原本擁抱云的腳步。位于蘇州的協鑫光伏,率先通過云計算大數據成功提升1%良率,節省上億生產成本。位于杭州下沙的中策橡膠,隨之借助大數據智能提升混煉膠合格率3-5%。它們的成功趟出了一條有前人驗證過的新制造之路。
這之后,天合光能、盾安新能源等立足省內、輻射全國乃至全球的企業都紛紛上云,在云上尋找發展的新機遇,用云計算、大數據等人工智能技術去克服傳統制造業面臨的挑戰。
這一波浪潮從長三角向珠三角洶涌。擁有36萬家制造業企業的廣東省,以佛山、東莞為代表的中小制造企業集聚地組成了廣闊的產業腹地。在全球化的競爭沖擊下,它們轉型升級的需求更為迫切。
佛山的陶瓷企業歐神諾,一度面臨產能過剩的挑戰,不懂市場、月消費者割裂。何去何從的關頭,他們選擇上云,在云上搭建完整的云商系統,與客戶產生交互,形成了以市場為導向的商業模式。普通消費者只需要登錄網站就可以傻瓜式定制設計自己的家,而家裝陶瓷的下單、收貨到裝修全過程都可以在手機上監控,甚至還可以觀看裝修過程的直播。
工業4.0創新研究中心顧問闞雷曾指出,2014年后隨著互聯網經濟的崛起,制造業的收緊,許多老一代企業家開始熱衷于互聯網轉型,參加各種各樣的互聯網思維培訓班和轉型論壇。然而當時這些所謂的“互聯網轉型”是偽命題,只是試圖多一個銷售渠道而已。
而隨著成功的嘗試如雨后春筍般冒出,工業界看到了更多可能:互聯網連接起了人和人、人和廠商,生產廠家從此可以低成本地了解每一個客戶的需求,而互聯網同樣也連接起了人、數據和機器,數字工廠、智能產品逐漸成為現實。
以阿里云為代表的云服務公司為這一輪新工業革命提供了堅實的技術支持。周濟曾評價:“阿里巴巴的信息技術走在前面,特別是新一輪的人工智能技術,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都已經實現了群體性突破。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是新一輪產業革命的核心技術,給制造業帶去機遇,結合起來就是真正的智能制造。”(轉載自經濟參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