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一度短缺的白血病患兒國產廉價救命藥巰嘌呤,11月21日已經恢復生產供應。浙江浙北藥業恢復生產后的第一批295萬片巰嘌呤開始陸續發往各地,這批藥品可滿足臨床一年的用量。目前,我國已經初步建立短缺藥品監測預警機制,130多個短缺藥品列入重點監測,“一藥難求”的現象將得到緩解。
巰嘌呤主要用于白血病等腫瘤治療,尤其是兒童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后期維持治療。巰嘌呤每年全國臨床用量約300萬片,臨床用量小,利潤不高,生產供應不充分。
今年8月,國家重點監測的130多個短缺藥品中出現巰嘌呤。國家衛計委、食藥監總局等部門立即開展調查,并與有關企業多次會商,加快企業GMP認證審批程序,協調各地做好巰嘌呤的采購配送工作,減少中間環節,直接掛網采購,使一度短缺的巰嘌呤恢復生產供應。
今年以來,我國采取一系列措施保障短缺藥品生產供應。
一是開展短缺藥品生產撮合試點。近期,國家有關部門組織12個省份和生產企業,開展了臨床必需、市場供應短缺藥品魚精蛋白和青霉胺的生產撮合。經供需雙方協商,12個省份與生產企業達成一致。企業承諾從今年7月至明年12月,對青霉胺以79.0元/瓶的價格穩定供貨,對魚精蛋白以45元/支的價格穩定供貨。
二是開展短缺藥品基礎信息調查核實,推進分類解決。國家衛計委等部門組織各地開展短缺藥品采購供應情況、生產庫存情況、國有醫藥生產流通企業情況等方面信息調查核實,力求全面掌握相關基礎信息。根據調查核實結果,針對每一個短缺藥品,分類明確應對措施。目前,已經一攬子解決了130多個藥品中的大部分品種短缺問題。
三是啟動國家短缺藥品供應保障工作會商聯動機制。國家衛計委等9部門建立會商聯動機制,搭建起國家短缺藥品供應保障的總體框架體系。
四是協調做好醫藥企業采暖季錯峰生產工作。工信部等部門緊急部署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醫藥企業采暖季錯峰生產工作,確保原料藥供應穩定。
五是推進小品種短缺藥集中生產基地建設。工信部等部門正在加快研究制定相關文件,支持引導企業有序生產供應臨床必需的小品種短缺藥。
國家衛計委藥政司副司長張鋒指出,我國將進一步完善短缺藥品監測預警機制。在目前500多個醫療機構監測哨點基礎上,向生產和流通等重點環節延伸,合理布局監測哨點,推動實現短缺藥品信息監測全覆蓋。同時,建立短缺藥品監測信息每月零報告制度和短缺藥品清單內藥品及其原料藥停產備案制度。
據悉,我國將建立國家、省兩級藥品清單管理制度。根據短缺原因、短缺程度、影響范圍等,及時啟動國家或省級應對機制,健全完善短缺藥品信息發布制度。(轉載自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