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一兩與多一兩
添加時間:2017-11-26 23:59:50
瀏覽次數:
0
嘉慶年間,江浙地區有位張老板做皮革生意虧了本,不得已回到家鄉開了家雜貨鋪。小生意賺錢少,奸猾的張老板便想到一個缺斤短兩的主意--買通制秤匠,讓他給自己做一把十五兩一斤的秤桿(當時的市斤采取十六兩進制)。
張老板的女兒得知此事,私下找到制秤匠說:"家父經商向來講誠信、重信譽,你一定是聽錯了,把他說的多一兩聽成了少一兩。"說完,還掏出兩錠銀子以示酬謝。
哪有人會出錢把秤桿做得多出一兩?制秤匠心里清楚,張老板的女兒在撒謊,可實在禁不住銀兩的誘惑,還是答應了。
張老板用上了新秤,總以為自己占了"少一兩"的便宜,便天天滿面堆笑地待客,想方設法改進服務。久而久之,鄉親們都發現張老板賣的東西比別處"多一兩",認為他重情輕利,熱情大方,小店的生意越做越大,張老板也賺了個盆滿缽滿。
發了財的張老板把這一切都歸結于那桿秤,一再向制秤匠表示感謝,同時懇求其不要泄露自己的秘密。制秤匠實在不忍心隱瞞,便如實道出了那桿秤"多出一兩"的秘密。張老板氣急敗壞地找到女兒,惱怒地說:"你怎么這般糊涂,害我每筆生意都少賺了二兩?"
"俗話說,吃得眼前虧,可保百年福。如果那桿秤不是多一兩而是少一兩,眾人又怎么會爭相來買你的貨呢?"女兒撅著嘴反問道,"正是它讓別人多得了一兩,才給咱家帶來了源源不斷的商機和財富呀!"
當眼前擺著一粒"小芝麻"時,不要高興得太早,要想清楚是否會因為它"丟了西瓜"。對做人而言更是如此,有時候,為了更長遠的利益,得先吃點"眼前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