躲在“帷帳”后的用意
添加時間:2017-11-26 23:59:50
瀏覽次數:
0
文/趙元波
東晉時期的畫家,雕塑家戴逵對佛經有深入的研究,懂得佛經要義,對佛經故事也了如指掌,因此他畫的、塑的佛像形神兼備,栩栩如生,是佛像領域里泰斗級的人物,無人能與之媲美,更不會有人當面批評他畫的佛像不好。
一次,他給一家寺院塑了一尊佛像,塑好后自己也不太滿意,覺得佛像的神態過于死板,情感表現得不夠充分,缺乏對人的沖擊力和震撼力。他向大家征求意見,指出哪些地方需要修改,可是當著戴逵的面,誰也不愿說真話,都只是一個勁兒地說些溢美之詞的套話。
這天,來寺廟看佛像的人發現,佛像的后面掛起了帷帳,戴逵根本不在現場。于是,大家也就不再拘束,你一言我一語,對這尊塑像評頭論足,有的說:這佛像上額太窄;有的說:這尊佛的兩眼太小;還有的說,這尊佛的耳朵應下垂,以顯現出大度風范的樣子......可是過了不久,人們來看這幅畫時發現,這幅畫像在不斷地被修改,最后佛像的形體定格為寬額、濃眉、長眼、垂耳、笑臉、大肚,深得大眾喜愛,成一尊符合佛經教義、體現民族風格、深受觀眾贊嘆的完美佛像。原來,戴逵擔心人們不會當面提意見,于是就躲到帷帳的后面,用心記下大家的評論、意見,然后參照這些評論、意見進行修改,反復多次,直到人們滿意為止。
很多時候,礙于面子,當著當事人的面,我們都不會說出批評別人的真話,這是人性使然。因此,一個人,特別是領導者要想聽到別人對自己真實評價的話語,難度非常大。明智的領導者,懂得像戴逵一樣,躲在"帷帳"后面,聽到的才是真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