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R智慧管理故事:如何挑選合適的人才
對于任何一個職位而言,都不需要花瓶,就像故事中的神父并不需要口若懸河、而賣不完《圣經》的小男孩一樣。
神父要找三個男孩,幫助自己完成主教分配的1000本《圣經》銷售任務。
神父認真分析了自己的人脈,覺得自己只能完成300本的銷售量,于是他決定找幾個能干的小男孩賣掉剩下的700本。神父對于“能干”是這樣理解的:口齒伶俐。
于是按照這樣的標準,神父找到了兩個小男孩,這兩個男孩都認為自己可以輕松賣掉300本《圣經》。可即使這樣還有100本沒有著落。于是第三個小男孩找到了,給他的任務是盡量賣掉100本,因為第三個男孩口吃很厲害。
在神父看來,不出兩天那兩個善于言辭的小男孩就會賣光《圣經》。5天過去了,那兩個小男孩回來了,告訴神父情況很糟糕,他們只賣了200本。
神父覺得不可思議,正在發愁的時候那個口吃的小男孩也回來了,他沒有剩下一本《圣經》,而且帶來了一個令神父激動不已的消息,他的一個顧客愿意買他剩下的所有《圣經》。
神父迷惑了。被自己看好的兩個小男孩讓自己失望,而當初根本不當回事的小結巴卻成了自己的福星。
神父問小男孩,你講話都結結巴巴的,怎么會這么順利就賣掉我所有的《圣經》呢?小男孩答道:我…,我…,跟…見到的…所有…人…說,如…果不…買,…我就…念《圣經》給他們…聽。
幫助小男孩賣完“剩經”的最有利的條件是什么?正是因為他的口吃。小男孩知道自己的劣勢就是口吃,所以他順勢將自己的劣勢轉化成“優勢”,顧客們都很害怕聽見一個口吃厲害的人讀上一段《圣經》,于是他的《圣經》賣得精光。
而且在賣《圣經》的過程中,有位顧客為小結巴的精神打動,所以打算幫助他買下所有剩下的《圣經》。
這個故事的寓意就是,有的時候劣勢不一定致命,如果引導的好也許就是優勢。
而這個故事對于人力資源管理課題來講也頗有寓意,即人力資源的某些優點有時存在著假象,而劣勢只要引導得當完全有變成優勢的可能。
我們的人力資源主管總是期望銷售人員能夠滔滔不絕,好似《鹿鼎記》中的韋小寶,能把蘑菇涮成靈芝,那嫻熟的指鹿為馬功夫正是他們眼中的銷售利器。
于是種種假象出現了,一些口若懸河的銷售人員在通過甄別關后并沒有使企業的銷售最大化,一些天衣無縫的計劃也沒有使公司完成既定目標,策劃力沒有執行力支持最終還是難如愿。
甄別人力資源的價值最大化時,客觀評判標準就是最終的結果,正如上面故事里的那兩個口齒伶俐的小男孩,對于賣《圣經》他并不是合格的銷售人員,他們的伶牙俐齒最終沒有完成銷售任務。
當然這里并非鼓勵大家多找些有溝通障礙的銷售人員,去把他們的劣勢轉化為優勢,只是給人力資源主管一個提醒,公司需要的是能夠賣光“剩經”的銷售人員,口吃與否就顯得不那么重要。
如果是大飯店需要門童,顯然還是那兩個男孩合適,他們可以流利的說出先生/小姐你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