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李克強記者會“風格”,繞不開的兩個關鍵詞:“擺數據”和“講故事”。面對尖銳提問,直接引用數據回應;在闡述重大問題時,經常用細節和故事說話。最精彩一幕出現在正面回應外媒提出的“中國是否成為全球通貨緊縮的輸出者”問題時。
梳理今年李克強記者會的“風格”,繞不開的兩個關鍵詞:“擺數據”和“講故事”。面對尖銳提問,他不是空泛說理,而是直接引用數據回應;在闡述重大問題時,他很少宏大敘事,經常用細節和故事說話。
典型一幕是,在回應外媒記者關于“中國是否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經濟體”時,李克強給出一組數字:即便按照國際權威統計,中國也只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而如果按照人均GDP計算,中國排世界80位以后。
接著他就講了兩個普通人的平凡故事:春節前,他去中國西部農村考察,連走兩戶人家。一家母子二人,住在四面透風的破瓦房里,兒子40多歲了,因為窮還沒有娶上媳婦。再到另一家,好不容易出了一個大學生,但是妹妹為了給哥哥賺學費,春節都沒有回家。
“我看了確實很心痛,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李克強繼而說,按照世界銀行標準,中國還有2億貧困人口,是實實在在的發展中國家。
一位現場記者感慨,總理的回答有理有據,又有情有義,“有數據,有故事,其他的不用多說,大家就都能明白”。
這是李克強就任總理以來的第三次記者會。許多人都注意到,他在闡述重大問題時越來越喜歡用數字和故事來說話。
今年有記者問,創業是個人的事情,是市場行為,政府為什么要為這事如此操心呢?,他從30多年前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激發出億萬農民積極性的歷史講起,強調“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實際上是一場改革,這也是歷史的啟示”。在回答網購是否會沖擊實體店的問題時,他又談起自己在實體店時考察的經歷,“我問他們有沒有擔心?實體店的老板給我看,他也開了網店,而且把自己實體店的狀況拍成視頻上網,他說這對購物者來說更有真實感,更有競爭力”。
“他講的這些故事舉重若輕,既好理解又有說服力。”有網友評價道,“而且總理不愛說官話的特點特別接地氣,老百姓喜歡。”
當然記者會上,李克強視不同問題,也會不時展示果敢一面,而這與他擅長運用數據說話的專業風格密不可分。
在論證中國不會出現系統性金融風險時,他精確指出:“地方政府性債務70%以上是投資性的,是有收益的。”在談下一步簡政放權的工作安排時,他也給出實在數字:“國家部門授權地方政府審批的事項還有1200多項,今年要砍掉200多項。”
最精彩的一幕出現在正面回應外媒提出的“中國是否成為全球通貨緊縮的輸出者”問題時。
李克強先用數據說話——中國的物價總水平在1月份是正增長,2月份漲幅比1月份更高,因為衡量通貨緊縮的標準是一個國家的物價總水平持續出現負增長,“所以不能說中國已經出現了通貨緊縮”。
他又列舉了一組數字——去年,中國進口了3.1億噸原油、9.3億噸鐵礦石和大量其他商品,“量是增的,但是價格下來了,這恰恰是由于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大幅度下跌所致”。
兩組數據下來,“通縮”還是“被通縮”,明明白白,記者的硬問題迎刃而解。
“愛講故事的總理讓我們認識了一位有血有肉、有情有義的政治家,而作為一位‘數據控’的總理又讓我們看到了他及其理性和專業的一面。在他身上,這兩種特質可謂相得益彰。”一位觀察者如此評價李克強記者會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