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粹從何來?扒李健的音樂素養和朋友圈
添加時間:2017-11-26 23:59:50
瀏覽次數:
0
自第一季《我是歌手》開播以來,“我是歌手”=“我是高音”的調侃就從未停歇過,如黃綺珊、鄧紫棋等人憑巨肺鐵嗓之能一路過關斬將,而所謂的細膩派則紛紛大敗。
然第三季行至現在,一個低吟淺唱的“音樂詩人”李健卻在一片高音廝殺中奇跡般地突出重圍了。說是這季大眾評委口味轉淡?似也不準,因為前也有同劃為細膩派的陳潔儀早早落了馬。講到底,還是因為李健在舞臺上呈現出的音樂狀態太有魔性,那種自內而外滲出的“純粹”無懈可擊,無從破招。而李健自己也表達過,保證作品的純度是底線。但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濕鞋?這么多年,在音樂市場的紛紛擾擾之中,他如何提取一份“純粹”?緣何他能守住那份“純”?
【唱得好聽的秘訣?】
——真正的唱歌應該是比修養,比意境,而不是說像奧運會那樣,更高、更快、更強
李健說:“在《歌手》舞臺上,我希望用我的方式,傳遞不動聲色、潤物細無聲的情感。”而這“潤物細無聲”最是考驗功力。以爆發力見長的張靚穎就此也講過 :將歌曲細節表達的淋漓盡致是自己當歌手這些年一直追求的。
那么,李健是如何將每一首歌都詮釋得當的?他如此分享:
其一,別搞聲樂那一套:“比如說汪峰唱得很好,許巍唱得也很好,但是他們參加歌手大賽可能復賽都進不去。因為你用那種標準,字正腔圓,共鳴很大來要求他們,他們是不符合那個標準的。但流行音樂最大的魅力在于它的特色,歌手特色足夠好,比如像樸樹這樣的,他就能有足夠的魅力去吸引你。”
其二,別想著炫那么多幺蛾子:“
我認為唱歌的最大的毛病就是顫音。大的顫音非常不好,小的顫音是允許的。你仔細聽歐美人唱歌,尤其是鄉村音樂,是沒有顫音的,是直聲唱法。我覺得直聲唱法是能夠存留最久遠的。我覺得之所以港臺那一帶,今天還在聽齊秦,就是因為齊秦的唱法是獨特、先進的。他非常直接,不像很多歌手,這個顫音,都顫出一個大2度來,他們學了一些沒有必要學的毛病的東西。”
其三,在選歌上堅持選擇樸素、平實的作品:“唱歌永遠是一個低門檻,但是要求非常高的藝術。今天有那么多的音樂,有R&B,有Hip-Hop,但在我眼里只有那些簡單的、真誠的、能夠感動你的,才算得上是好的音樂。真正的唱歌應該是比修養,比意境,而不是說像奧運會那樣,更高、更快、更強,你拿起一把吉他,或是坐在鋼琴前,彈唱一首歌,你所有的水平就一覽無余,就像一張白紙一樣。”
【怎樣保持對音樂的專注?】
——別培養太多別的愛好
在他看來:“我相信很多音樂家還有另外的身份,但我并不建議音樂家有太多的愛好,因為時間有限,太多愛好會稀釋對音樂的熱情。”所以這么多年來,從未聽說過李健如其他歌手一般,在做本職之余亦投資個副業或是在演員行當上插一腳或攢本書嘗嘗作家滋味之類,要真說有什么小情趣,多年來反復提及的也只是“看書,散步,旅行”這種稀疏平常的消遣,更何況,他的這些消遣亦有意無意地統統在為音樂服務:如他承認自己許多歌都是在走路時得到的靈感,好友鐘立風也回憶過:……李健說他經常傍晚時分從家里跑步過美術館到后海,然后又慢慢跑回來。我心想,這首歌(《什剎海》)肯定就是這么跑出來的……”又如他曾去南非旅游,所以寫了首《好望角》,而《愛的四季》則是在美國寫的:“總是在同一個地方也能寫出東西來,但是不像外面走走那么激發你。”至于讀更多書,更是打開他的視界:“比如我30歲以前一點宗教的意識都沒有,現在偶爾看一些這方面的書,是因為到了這個階段之后尋求一種方法和智慧。有的時候這種智慧跟知識還不一樣,知識僅僅是一個素材而已,而有一些困惑是因為信仰的原因,我們的信仰是不斷打翻、建立的,現在看一些那方面的書很有幫助,我有首歌叫《轉眼瞬間》,有一句話叫“漸漸的失去漸漸的信仰”,講的就是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