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小剛炮轟綜藝電影,聽上去正義十足,有理有據。可細咂摸起來,這邏輯和論據都有點站不住腳。
首先,綜藝電影會斷掉“需要耗費幾個月幾年”的電影的根,是個想象出來的偽命題。
這是一種虛假的、極端的歸謬。綜藝電影要大賣,必須建立在綜藝節目大火的基礎之上。《爸爸去哪兒》火了,它拍成綜藝電影才有人看;某個不知名的綜藝節目拍成電影了,你會去看嗎?并且,還不是節目火了,電影必然就火,節目火只是一個基礎。《中國好聲音》、《快樂男聲》的電影版都遭遇了市場的冷遇。這樣一算,每年大火的節目數量有限,拍成電影也火的,又要打一個折扣,這就決定了,綜藝電影的數量不會太多,也就不會對一般電影市場產生太大的沖擊。
其實,有記者曾用上述觀點提問馮小剛。從報道中看,馮顧左右而言它,大談香港臺灣電影怎么死的、演這樣電影的演員怎么掉價,回避了問題。
說一個典故,宋代《鶴林玉露》中載,有個縣官看見一個小吏順了倉庫里的一枚銅錢,便下令拷打。小吏不服,縣官寫下判語:“一日一錢,千日千錢,繩鋸木斷,水滴石穿。”然后,將這小吏斬首。以現代司法的角度看,這是典型的量刑過當。因為他畢竟只拿了一錢,那個千錢是想象出來的,不可以作為量刑的標準。
馮導演就有點像從綜藝電影只拿了一錢出發,就要殺掉人家頭的縣官。
第二,“尊重人民幣”說,是一種混淆視聽。
“尊重人民幣”,和“只尊重人民幣”,是兩個概念。但馮導演使用前者時,暗示觀眾的是后者。不管是綜藝電影,還是非綜藝電影,都是文化產業,都得尊重人民幣。你馮導演的賀歲片不尊重人民幣嗎?追求利潤和嚴肅的創作態度,怎么就成了對立關系了呢?
馮導演的“(只)尊重人民幣”,是和“沒有誠意”的指責連著說的。理由是制作周期短,幾天功夫就得。這個說法又帶有強烈的迷惑性。單純說制作周期沒有意義,得以作品達到極致狀態需要多長時間為前提。《甲方乙方》,一個星期拍成了,這叫偷工減料;一段相聲,從創作到演出,一個星期夠用了。一副油畫得畫幾個月,一副寫意國畫揮毫就得,不能說后者就沒有誠意。
在綜藝電影的向度上,優秀的制作人自然可以用做到極致的精神,展現自己的誠意。
第三,退一步說,商業片導演瞧不上綜藝電影,有烏鴉說豬黑的嫌疑。
按照馮導演的邏輯,可以推出如下結論:馮小剛的賀歲片,就是小品的拼接版和擴大版,缺乏真正的問題意識和現世關懷。幾段小品一拼湊,也不需要技術創新,卻能賺到高票房,對中國電影的發展產生了極其惡劣的影響,將導致沒有制片人會繼續愿意投資一部嚴肅的、付出了很大努力的電影。管理部門應該禁掉。
我們能這樣呼吁嗎?不能。因為這是強盜邏輯。電影這棵大樹,有很多枝條,許多層次。既可以有嚴肅的思想片、哲學片,可以有反映重大題材的歷史片,可以有現實主義的社會問題片,還可以有供大家消遣娛樂的商業片、綜藝片。不同層級,滿足不同的需要。不能叫停綜藝片,和不能叫停馮導演的商業片,是一個道理。
第四,呼吁主管部門禁片,有不當競爭嫌疑。
電影市場,主管部門的手什么時候該伸,什么時候不該伸,應該有邊界。違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電影,不管是賀歲片,還是綜藝電影,都在必須管理之列。然而,光憑綜藝二字,“制作周期短”“賺得錢多”,就要禁掉,于法無據,于理不合。做這樣的呼吁,體現了腐朽的“權力通吃”意識,是讓政府過度干涉微觀經濟運行。還是那句話:娛樂電影、賀歲片對嚴肅電影的沖擊,比綜藝電影對一般電影的沖擊大得多,那么,可以呼吁管理部門禁掉賀歲片嗎?電影行業不是封建行會,不需要這樣的反市場的準入制。刀乃公器,不可借與私人,用于扼殺正常的藝術品類。
最后,可以回答一下馮導演的“人民日報尊重人民幣”說。人民日報既不拍賀歲片,也不拍綜藝電影,尊重的不是人民幣,而是正常的、健康的、消除各種壁壘的、讓市場主體更好賺取人民幣的市場環境,尊重的是“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
背景回放
正在片場的馮小剛,聽說了《人民日報》2月9日力挺“綜藝電影”的評論,如此表態:
如果說態度決定一切的話,那么五天六天拍一部電影,從態度上來說就已經失了誠意,還談什么尊重觀眾,尊重人民幣吧。當然人民日報尊重人民幣這倒是情理之中的事。
有人認為,把一堆綜藝節目的素材剪成一個故事片的長度,當成電影在院線放映是一項創新。這讓我想起另一項中國式創新,那就是高速路收費站播放的電子聲錄音,“你好,謝謝,再見。”這些本來應該是人說的話,為了圖省事改成機器說了。聽著那叫一個擰巴。還有朋友認為觀眾愛看就是硬道理,這一點我也不敢茍同,試想,如果NBA宣布每場比賽允許上兩名足球運動員可以用腳傳球的話,我相信也會有不少觀眾捧場,上座率也不會低,但那確實不是籃球比賽了。